日期:[2023年03月2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3]

汉代河东人吃些啥?这些陶罐给出答案

  本报讯(记者 梁耀华)“五种”“稻米一器”“盐豉”……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一组汉代带盖灰陶罐的肩部。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武俊华表示,上述文字为考古工作者了解汉代河东地区居民的饮食生活开启了一扇窗口。
  在山西考古博物馆“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展厅,一组汉代带盖灰陶罐陈放在展台上。
  这组陶罐共有10件,出土于山西运城董家营西汉墓的其中一座。它们整体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略有差别,均为子母口盘式盖,顶部附圆形小捉手。
  乍一看,这组陶罐似乎并无新奇之处。然而,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些陶罐的肩部大多有墨书文字,分别为“五种”“麦一器”“稻米一器”“白粱米”“食一器”“水一器”“盐豉”“将一器”“醪一器”“沐一器”。
  武俊华介绍,这些文字标明了容器内盛装的食品种类,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何为“五种”?唐代司马贞在其所著的《史记索隐》中提到,“五种即五谷也”。对于五谷,因文献不同而说法甚多,或为“黍、稷、菽、麦、稻”,或为“黍、稷、菽、麦、麻”……
  “麦一器”,即麦子一罐。麦子系从西亚地区引进的作物品种。两汉时期,小麦开始在华北地区推广种植。
  “稻米一器”,即大米一罐。稻,即水稻。稻米即脱壳后的水稻颗粒,今称大米。
  “白粱米”,可能是粟米的一种,类似的谷物名称还有“黄粱”。一般认为,“粱”“粟”为谷子的两个品种。粱是一种品质更好的粟类谷物。不过,过去也有一些意见认为,“粱”可能指的是高粱。
  对于高粱的原产地,有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万荣荆村等地陆续发现的炭化高粱遗存,证实了高粱种植在我国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当今,白高粱是高粱当中的一个品种,因品质较好而适宜食用。陶罐上的白粱是否就是白高粱,尚有待论证。无论如何,这都是古代作物遗存的一次极为重要而难得的发现。
  “食一器”,即熟食一罐;“水一器”,即用水一罐;“盐豉”,即豆豉一罐;“醪一器”,即浊酒一罐;“沐一器”,即淘米汁一罐。
  对于“酱一器”,通常可理解为肉酱一罐。然而,《说文》提到,“酱,盬也”,盬字除了一般熟知的指代河东盐池外,也代指未经炼制的颗盐,也就是粗盐。结合此墓位于河东盐池附近,考古工作者认为“将一器”有可能是一罐粗盐。
  考古工作者在另一座墓亦发现10件陶罐,可肩部带有文字的陶罐仅有1件,文字为“粟”。粟,即北方地区通称的谷子,脱壳后叫小米。《说文·米部》称:“粟,嘉谷实也。”粟是汉代最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考古工作者在汉墓中发掘出很多带‘粟’字的随葬陶器。”武俊华说。
  武俊华透露,由于带“水一器”字样的陶罐文字脱落严重,因而他们布展时采用带“粟”字的陶罐替换,重新搭配为一组展品。
  运城古称“河东”。武俊华表示,从这些珍贵遗存里,不难窥见汉代河东地区丰富多样的饮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