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3月2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3]
2023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特别报道

揭秘马铃薯的前世今生

从欧洲“妖魔的苹果”到我国的“第四主粮”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在我国,它也被称作土豆、洋芋、山药蛋等。
  其貌不扬的马铃薯,不只是餐桌上的常见菜,还可化作馒头、面条、油条等主食,使其主粮化地位更加凸显。
  这个亦菜亦粮的“跨界明星”,“祖籍”在哪?踏上中华大地之前,它有过哪些遭遇?进入我国后,人们对它抱以何种态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种植方式经历了哪些变化?记者带您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备受尊崇的“丰收之神”
  距今约7000年前,居住在的的喀喀湖东部亚马孙河沿岸原始森林里的一支印第安人,在酋长的带领下,顺河西行,寻找新的家园,以求摆脱“每走一步都有可能获得延续生命的食物……也有可能进入……坟墓”的生活环境。
  这群人走到亚马孙河发源地,翻过一座大山,抵达的的喀喀湖。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选择在此定居的印第安人,逃出了野兽毒虫的魔爪,却面临着食物匮乏的挑战,迫切需要能够维持生存的食物。他们依靠智慧、勤劳,发现了野生马铃薯。
  为了获得更多、更大、更美味的马铃薯,这支印第安人开始驯化野生马铃薯。他们挑选个头大、口感好的马铃薯埋在地里,等待发芽、开花、结果。
  随着产量的提升,有了余粮的印第安人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储存马铃薯的“秘方”——制作马铃薯干。经冷冻、浸泡、排毒等工序制作而成的马铃薯干,被命名为“朱诺”;经冷冻、软化、脱水等工序制作而成的马铃薯干,则被命名为“杜塔”。较之“杜塔”,“朱诺”外观更加白净。
  对于印第安人而言,马铃薯不仅可以满足生活需求,而且具有药用功效。因此,他们将马铃薯视为“生长之母”“丰收之神”,并在减产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公元1000年至1200年,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印加帝国。此后,印加帝国的居民进一步推广马铃薯,使马铃薯开始在南美洲普及。

成为西班牙风靡一时的礼品
  马铃薯开启历史的新篇章,要从哥伦布航海说起。
  1492年8月,哥伦布率船队西行,欲往心中的亚洲。结果,两个多月后,哥伦布等人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此次航海的结束,却是欧洲人对美洲大陆殖民的开始。16 世纪30 年代初,西班牙殖民者见到了被当地人奉若神明的马铃薯,但未予关注。
  过了数年,也就是1536年,一支西班牙考察队抵达马格达雷河上游万列兹镇的一个乡村,“发现”了马铃薯。一位考察队队员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它开淡紫色的花,根部结(一些小)球,含有很多淀粉,味道很好。”
  大约1565年,统治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才将马铃薯当作贡品献给国王菲利普二世。当时带往西班牙的马铃薯,并未经过驯化,口感不佳,未能走上西班牙人的餐桌。
  然而,马铃薯凭借其美丽的花朵,装点着西班牙王室以及贵族、富人的庭院。甚至,它成为西班牙风靡一时的礼品。
  曾想一睹马铃薯尊容的奥地利植物学家克鲁苏斯,收到如此独特的礼品,如获至宝。他将马铃薯切块,埋在土里,观察生长过程,并为马铃薯绘出细致准确的“肖像”。

为何在欧洲饱受冷眼
  在克鲁苏斯这里受尽礼遇的马铃薯,却在欧洲饱受冷眼。
  马铃薯传入欧洲时,不少为野生品种,含有较多的龙葵素。龙葵素是马铃薯发芽、变绿、溃烂后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可致人中毒。对于龙葵素的危害,印第安人也是在付出生命代价的基础上及长期驯化过程中认识到的。
  对食用马铃薯一无所知的欧洲人,重蹈印第安人的覆辙。1584年,英国探险家沃尔特·雷利把来自南美洲的马铃薯连根带叶献给自己的国王。
  满心欢喜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决定宴请四方来宾,还把马铃薯原封不动地交给厨师。从未见过马铃薯的厨师,只选取马铃薯的茎叶烹饪。一顿饭下肚,宾客们纷纷感到身体不适。盛怒之下,不明真相的女王下令禁止种植、食用马铃薯。
  在法国,很多人认为食用马铃薯可致麻风病等疾病,把马铃薯称作“妖魔的苹果”。
  至此,在南美洲受追捧的马铃薯,到了欧洲却被贬斥为魔鬼,前途一片渺茫。有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地理、气候条件的不适只是马铃薯受到冷遇的部分原因,文化上的排挤才是它不被欧洲人接纳的根本原因。在那些高傲的欧洲贵族们看来,这些来自异域山野的果实长相难看、产自地下,会让人联想到黑暗、低下,怎么能摆到他们高贵的餐桌上呢?
  不仅如此,一些欧洲人还发现了马铃薯不可食用的另一个证据:切开后,它的表面很快就变黑了。这,也成了马铃薯有毒的罪证。
  如今,人们都知道,马铃薯切开后变黑属于正常现象。它表面的大量淀粉,与氧气接触会出现氧化,使得表面颜色逐渐发黑。

“薯”道上迎来希望之光
  “薯”道难,难于上青天。
  尽管如此,马铃薯还是迎来发展的希望之光。
  马铃薯传入西班牙之初,只是皇宫、贵族庭院里的稀有观赏性植物。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把马铃薯茎叶中的浆液涂抹在皮肤溃疡处,可促使皮肤恢复。马铃薯的药用价值,随之被人广为传播。
  鲜为人知的是,马铃薯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之前,当过一次真正的“救世主”。1566年,荷兰爆发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数年之间,荷兰人赶跑了大部分国土上的西班牙殖民者。
  1574年,西班牙舰队包围了荷兰的起义中心——莱顿城。为了等待援军,荷兰起义军在城中坚守了3个月。
  粮食为守城之本。在此期间,起义军吃光了所有食物,甚至连老鼠也不放过。就在起义军士兵与城内居民奄奄一息之际,援军赶到,将西班牙舰队一举击溃。饥肠辘辘的市民,冲到城外,寻找西班牙舰队留下的食物。他们只找到了一些马铃薯,还有大量的胡萝卜、洋葱。
  那些市民根本不认识马铃薯。然而,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将3种食物放在一起煮。食用当中,他们觉得这道菜美味无比,认为是“平生最好吃的菜肴”。
  1581年7月,荷兰独立。荷兰政府将这道菜定为“国菜”,规定每年10月3日全国人民吃“国菜”,忆苦思甜。
  遗憾的是,马铃薯跃升为荷兰的“国菜”,却未撼动它在其他欧洲国家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究其原因,荷兰曾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殖民者不会因殖民地人民追捧马铃薯而试吃。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