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眼昏花”怎么办?
●年龄导致视力下降
引起老年人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是老视,俗称老花眼。传统观点认为,老视大多从约40岁开始,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硬化,晶状体的可塑性和弹性下降,睫状肌功能变弱,眼调节力减退,以致近距离阅读发生困难。
目前,老视治疗的主流方式仍为佩戴单焦点框架眼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大众的视觉需求不断提高,佩戴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行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成为老视治疗的趋势。
除此之外,缩瞳类药物通过刺激睫状肌收缩,通过小孔效应增加景深,使光线更易汇聚以改善老视患者的视力,也是缓解老视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疾病导致视力下降
引起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除了年龄,还有白内障,通常表现为视力渐进性下降,当下降到影响正常生活时,建议手术治疗。
造成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常见疾病包括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1.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65岁以上人群中致盲的重要眼病,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神经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丧失。
通常将有软性玻璃膜疣、色素异常和地图样萎缩的黄斑变性称作干性黄斑变性,而将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离或盘状纤维化的黄斑变性称为湿性或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
干性黄斑变性侧重早期筛查及早期预防,运用多模影像检查及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早发现、早治疗。
研究表明,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与黄斑变性进展的减少存在正相关。抗氧化剂和活性氧清除剂作为预防和减少黄斑变性进展的潜在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以视网膜血管改变为原发性、核心性改变的一大类疾病。
临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眼缺血综合征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黄斑水肿、硬性渗出、出血、微血管瘤、血管迂曲畸形、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新生血管生成等。由此带来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要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推荐每1—2年检查一次。若已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度患者每年一次,中度患者每3—6个月一次,重度患者应每3个月一次。
纠正代谢紊乱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状态,降低血糖、血压及调节血脂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应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科学降糖,同时重视降糖的速度与幅度。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性疾病关系密切。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由于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痉挛等造成视网膜动脉血流中断,引起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临床上,这种血管性意外所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是导致盲目的眼科急诊之一。
保守治疗首先应扩张血管,通过血管扩张剂,解除血管痉挛,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灌注,并驱使栓子进入小枝血管,减小视网膜缺血、缺氧,从而避免或缩小视网膜功能的损害。
其次,降眼压治疗、高压氧、静脉溶栓治疗、选择性动脉内溶栓也是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采取的治疗方法。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由于动脉硬化压迫静脉致血流爱阻,内皮损伤,血栓形成,而形成特有的出血性眼底改变。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是本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
视网膜静脉阻塞根据缺血性质可分为缺血型与非缺血型,其中约30%为缺血型。
缺血型患者视网膜缺血区面积与视盘面积之比>7.5时,52%的患者出现虹膜或前房角新生血管生长。虹膜新生血管多出现于发病后的三个月内,并且很快发展成为剧痛而顽固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至今尚无良策。利用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非缺血型患者如果出现黄斑水肿可以选择激光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总之,出现“老眼昏花”不要怕,尽早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找到病因,积极治疗才为上策。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