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3月1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朔州后寨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出土多种器物

体现了中原与北方文化交融的特征

  本报讯(记者梁耀华)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后寨墓地发掘资料。据介绍,该墓地出土的陶器具有独特风格,能够体现出中原与北方文化交融这一特征。
  后寨墓地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后寨村西的恢河西岸台地上,东临恢河,西靠管涔山,北距秦汉马邑城址约9公里,南距阳方口约18公里,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
  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为配合朔州市新殡仪馆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后寨墓地展开考古发掘,并发掘出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其中仅有68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可供考古工作者修复、辨识。
  发掘项目负责人马昇介绍,就形制而言,后寨墓地出土的器物较特殊。以最具地方特征的陶带耳罐为例,此前仅在朔州市平鲁区井坪南梁墓地发现过。考古工作者依据颈部长短,判定这些陶带耳罐的所处年代早至春秋末期、晚至战国早期。
  除带耳罐之外,陶鬲形制也较为特殊。马昇表示,后寨墓地出土的陶鬲,其裆部下鼓,与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和岚县梁家庄出土的陶鬲接近。“此前,考古学界多数人认为这种鬲的制造年代为春秋晚期。”他说,由于裆部下鼓的陶鬲与短束颈带耳罐、战国时期中原陶礼器一起出土,因此考古学界人士应将此类陶鬲的所处年代定为战国早期偏早至战国中期偏早更为合适。
  此次发掘,考古工作者还从后寨墓地出土了鼎、豆、壶、盘、匜、豆柄小壶、甗等中原陶礼器。按照器形,他们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些陶礼器所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偏晚-战国中期偏早为宜。
  根据主要陶器组合差异,考古工作者将后寨墓地陶器墓划分为3组:A组人群应为最早的本地土著人群,这一人群与内蒙古毛庆沟文化、桃红巴拉文化有很强的联系;B组人群可能与白狄有关;C组人群应为赵人无疑。
  马昇分析认为,后寨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器物种类多样,呈现出十分复杂的人群特征,这与东周时期当地复杂的历史进程有关,还为研究赵国向北扩张过程及与晋北土著文化交融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