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重警告!别以为这是小毛病
生活中,几乎人人都逃不过炎症的侵袭。有人认为,发炎是小毛病,扛一下就过去了;有人却视它为“炎”重警告、“洪水猛兽”,稍有点苗头就赶紧吃药。我们经常发炎,却并不了解炎症。那什么是炎症?炎症来袭,我们身体会有哪些反应……
什么是炎症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属于基本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时,这种反应就会激发出来。
这个定义可能有点难理解,举个例子更通俗易懂——我们把人体细胞组织比作一个非常繁荣的部落,成员们有不同的职业,各司其职,共同推动这个部落发展。
当“敌人”(病毒)看上部落的“钱粮”时,就会入侵。“战争”打响,负责部落安全的卫士——免疫细胞,当然不会坐看“敌人”放肆。免疫细胞出击,分泌一些能杀死“敌人”的物质,直到“敌人”被全部消灭。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会出现一些症状,而这个过程的反应就是炎症。
炎症的表现
炎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红、肿、热、痛。当然,炎症的出现一般是局部反应,当炎症再重一点的时候,就会伴有全身反应:发烧、白细胞增多等。
局部红肿的原因是局部的血流增大,液体增多,人体血液循环的加快可以带来更多的白细胞,它们从血管中进入组织杀灭病原体,同时血液循环带走更多的代谢废物,清除异物和细胞碎片。
有的时候会感觉发炎的地方总是烫烫的,这主要是由于对抗入侵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不断产热。
引发炎症的原因
只要是对人体细胞和器官有害的因子都会引起炎症反应,这样的致炎因子非常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包括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这些病原体感染都可引起发炎。
过敏:接触某些过敏原以后,也可能会引起机体的一个炎症,比如皮肤红肿、消化道的一个胃肠道炎症、呕吐、腹痛、腹泻,这也是机体发炎的一个表现。
创伤:比如皮肤划伤,就会出现发红,甚至红肿,这也是一种炎症反应。
还有就是一些结缔组织性疾病,比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这也是我们机体引起的一个炎症反应。
炎症的分类
炎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身体对于突然出现刺激或损伤的免疫反应,起始快,时间短,一般持续短则几分钟、几个小时乃至几周,比如皮肤出现风疙瘩、急性皮疹可能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消失了;皮肤擦伤一般几个小时到几天就能痊愈;流感一两天到两周就能康复,痊愈时炎症随之消失。
慢性炎症是缓慢、长期存在的炎症状态,可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甚至更久。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外部危险存在,身体也会持续不断地派送免疫细胞,比如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细胞和免疫介质会攻击关节组织,不断地引发炎症,造成严重的关节损伤,引起疼痛,甚至可能诱发关节畸形。
炎症的危害
其实,炎症本身不是一种病,它的防御反应对身体是有益的,但炎症也是有害的,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因防御过度损害健康,成为诸多疾病的“引路人”。
有研究发现,炎症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但会降低造血功能,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病变、埋下糖尿病的种子、损伤神经系统、提高肥胖概率、增加抑郁风险等。
“促炎”习惯要改掉
炎症的发生与不良饮食息息相关,这些都是“促炎”坏习惯——
爱吃精制碳水、甜食:这类食物吃完后容易升高血糖,导致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并增强了一些酶的活性,进而提升体内炎症因子水平。
红肉、加工肉吃太多:红肉和加工肉类通常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会导致脂肪组织发炎。
常吃含反式脂肪的零食:如果包装上标有“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字眼,说明其往往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会升高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
爱喝酒:酒精不仅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健康细菌,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诱发炎症反应。
习惯“共餐制”:部分炎症与病菌感染有关,比如幽门螺旋杆菌,一旦感染,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等。
炎症来袭如何用药?
炎症来袭,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服用“消炎药”。大家所说的“消炎药”通常是指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有效杀死特定细菌,但如果侵入的是病毒(如大多数感冒),服用抗生素不但没有用,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并增强细胞抗药性。
所以,不要一有炎症就用抗生素。饮食中存在不少“天然消炎药”,可以适当多吃点。
多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性能强,有助于抗炎症、抗氧化。洋葱中富含的槲皮素,绿茶富含的儿茶素、咖啡富含的绿原酸;大豆富含的异黄酮;桑葚、蓝莓等富含的花青素,都属于多酚类物质,平时可以适当多吃。
鱼腥草:鱼腥草也叫折耳根,有“千年消炎草”之称,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清热、消炎、解毒之能。鱼腥草的药性可以通达人体三焦,上至咽炎、肺炎;下至尿道炎、阴道炎、肾炎;外至皮肤上的炎症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日常可以直接用鱼腥草煮水喝,作为代茶饮,起到保健养生作用。
我们熟悉的、常见的炎症有鼻炎、扁桃体炎、肠胃炎、咽炎、胃炎等,但有些炎症却是“炎”重警告——
皮肌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陈敏兰(化名)平时身体健康,2021年4月,56岁的她有点发热,由于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她并没在意。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周后,低烧还在持续,自行服用退烧药,并无效果。直到出现呼吸困难,双上眼睑周边有些红肿,陈敏兰才前往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高度怀疑陈敏兰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建议前往风湿免疫科进一步诊断。在风湿免疫科,陈敏兰被诊断患有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可累及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期在5—15岁、45—65岁两个阶段。目前,皮肌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主要与免疫失调、遗传因素相关。
皮肌炎通常起病隐匿,缓慢进展。极少数患者会急性起病,在数日内出现严重肌无力,破溃性皮疹,活动后喘憋甚至呼吸衰竭。患者可有晨僵、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关节痛。
骨髓炎:一定要重视
2022年9月,6岁的糖糖(化名)本应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可这个小姑娘却在病房里待了一个多月。
2022年8月下旬,糖糖和小朋友们在小区里玩耍,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在地,擦伤了胳膊。可玩儿是孩子们的天性,一疯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当天晚上,玩累了的糖糖洗完澡后就早早睡了。
没过几天,糖糖开始发烧,而且是高烧,一烧起来就腿疼。家人带糖糖去医院做了相关检查,最后被确诊为骨髓炎。经过手术治疗,一个半月后,糖糖回家休养。
骨髓炎是出现开放性损伤之后,因感染而引发的骨髓部位的炎症。骨髓炎相对比较严重,并且会长期对患者造成影响。
临床上,骨髓炎分为血源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创伤后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
其中,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组织的炎症。
血源性骨髓炎分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两种。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该病起病急,有寒战,继而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脓毒症症状。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呕吐与惊厥。重者有昏迷与感染性休克。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的结果。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创伤后骨髓炎最常见原因是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其次为骨折切开复位或其他骨关节手术后出现感染,可为急性或慢性,病变都在骨折端附近。
急性期的感染以髓腔内感染最为严重,有高热、寒战等脓毒性症状,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相似。另一种症状为骨折附近的皮肤肌肉坏死感染,使失去血供的骨折段暴露于空气中干燥坏死,病程转入慢性,往往还伴有感染性骨不连或骨缺损。
记者 梁耀华 丁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