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2月2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2]

雨水养生健脾祛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着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2月19日,我们迎来了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开始回升,冰雪逐步融化,雨水也逐渐增多,地湿之气渐升,对人体的直接影响就是湿困脾胃,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不和的现象,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因此,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饮食
少酸增甘以养脾胃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如果在春天养好肝,会健康一整年。中医认为,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雨水前后应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唐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
  此外,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
  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另外,晚餐要尽量少吃,因为如果晚餐过量,则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影响睡眠,“胃不合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倒春寒”还容易导致人体内脏郁热,所以不要吃太燥热的食物,以免火上加油,郁热使人贪凉,喝凉茶、吃冷饮也会伤及腑脏脾胃,出现胃寒、胃凉、腹泻。总之,冷饮、寒凉蔬菜等性凉食物,辛辣、白酒等性热食物,都是要避免的。
  美食推荐——
  ●莲藕红枣排骨煲
  材料:莲藕500克、红枣10个、猪排骨500克。
  做法:红枣提前用清水浸泡,莲藕洗净切成块状备用,猪排骨洗净入开水焯水去浮沫后捞出,另起锅,放入焯好的排骨、红枣和莲藕,加足量水用武火烧开后,再用文火慢煲2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能:本品能补脾益气、健胃补血。适用于食欲不佳、乏力气短等症。
  ●菊杞茶
  材料:菊花、枸杞适量。
  做法:将适量菊花、枸杞加入开水中当茶饮。
  功能:菊花枸杞茶是一款清肝明目效果很好的茶饮,枸杞子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脾胃较寒的人可再加3颗红枣,有便秘症状的人,可以在茶饮里加入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功效的决明子。

起居
夜卧早起春捂有度
  民谚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自立春以后,白天逐渐延长,夜晚逐渐缩短,应顺应这种自然界昼夜的变化规律,适度减少夜间的睡眠,增加白天的活动时间。
  若睡眠过多,极易使阳气郁滞于体内,不利于“养阳”。雨水节气,特别要谨防“湿气困脾”,清阳不升。白天太阳高悬天空,人的阳气随之上行而精力充沛;夜晚太阳在地球的对面,人的阳气随之潜藏得以休养生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与日俱兴。
  从雨水开始,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一定要春捂。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
  春季穿衣应以保暖为重,一件一件地减。由于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宜“下厚上薄”,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下半身多穿两件衣服更能驱除寒邪,保护阳气。所以,不宜过早换裙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
  捂腹是指胃脘不要受寒,可以穿一件马甲,特别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注意腹部保暖。除穿衣保暖外,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围巾,以免遭受风寒,出现头痛、感冒、伤风。

“春困”
清湿健脾别光睡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连天、昏昏沉沉没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偏于外行,体内供应相对不足;加之雨水时节,自然界湿气重,人体的脾胃被湿邪所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水湿反过来又加重脾虚的症状,外湿加内湿,内外相和,易导致中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人们就会出现疲劳、乏力、头昏脑涨等不适症状,加重“春困”。
  缓解“春困”仅靠睡是不行的。可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此外,还得清湿气健脾胃。

运动
不宜剧烈可放风筝
  从中医的角度看,阳气为生命之本,阳气升发,生命力自然就旺盛。而体育运动需要全身上下、内外的参与,能够起到抒发阳气、打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功能,还能改善消化吸收、推动新陈代谢、滋养五脏六腑、愉悦身心,从而达到内外兼顾,身心兼顾的效果。比如慢跑,就涉及肌肉、筋骨、精神、意志、气息等因素。
  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不宜做剧烈运动。运动项目、强度、时间需要依据个人情况而定。对于年老体弱者,在寒冷天气,运动应尽量在室内进行,减少户外活动,以免外感寒邪,导致感冒、肺炎、心脑血管意外、跌倒等不良后果,比较推崇的是慢跑和太极拳,这两种运动都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装备,对场地要求也不高,关键要配合上呼吸吐纳。
  此外,还可以选择放风筝。放风筝时,人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整个运动过程自然而然地活动了周身关节,促进了血液循环。风筝升起后昂首翘望,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不失为一种舒缓颈椎的好方法。美丽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放风筝的人自然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这些对脾胃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
  放风筝时要注意安全,适当地保护颈部,后仰的时间不要太长。

情志
形神皆养多听音乐
  雨水时值早春,阳气生发。《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春季肝脏当令,肝气较旺,人们一方面精神焕发;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气生发太过,导致脾气暴躁、性急易怒,甚至面红耳赤、烦躁不安;还有一些人则因肝气不疏,而郁郁寡欢、心情抑郁。
  雨水养生强调形神皆养,不但要养身体,还要心境平和,最好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肝气不横逆,脾胃自安宁。如果一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要做到心平气和,与人为善。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对五音。其中,角音对肝脏,轻快、明亮、向上的角音让人听了身心愉悦,有调肝的作用。《春风得意》《江南丝竹》《江南好》……这些音乐都可以用来调肝。

防病
寒中挟湿防心脏病
  春季早晚温差大,应注意添衣保暖,防止感冒和感染,及时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淋巴结炎、中耳炎等急性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雨水时节虽然从理论上是属于春季,但这段时间温度还没有回温到舒服的范围内,天气乍暖还寒、寒中又挟湿。湿寒会带来疾病,那么雨水时节需要预防哪类心脏疾病呢?
  冠心病: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风时雨,常使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
  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侵犯心脏引起的。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而复发或加重。研究表明,春天是风湿性心脏病复发率极高的季节。
  心梗:雨水时节,还要预防“倒春寒”。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保健
排湿养阳艾灸按摩
  雨水时节,“风、寒、湿”当道,祛湿除了需要注意饮食,还可以通过以下一个按摩的小方法来进行辅助。
  每日睡前仰卧床上,进行腹部按摩,搓热双手,然后双掌重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 次左右即可。这样做既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又有助于腹部的保暖,还有益于睡眠。
  所谓“寒从足下生”“湿性重浊”,艾叶煮水泡脚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于此时用于防病保健最适合不过。
  可取艾叶50克加水30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煮 5分钟,放至40℃—50℃泡脚,对容易外感、有关节疼痛的朋友非常合适。
  家中也可常备艾条,艾灸大椎、涌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有健脾益气、护阳强身的功效。糖尿病患者注意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艾灸时掌握好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以免烫伤。 记者 丁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