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2月1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风蚀地貌:

一场沙尘暴可形成0.1—0.3毫米厚黄土

  □特约撰稿 覃轩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但不是只有沙漠才有风蚀地貌,而是有风蚀作用,就会形成风蚀地貌。
A
我省的黄土属于风成黄土
  我省也有风蚀地貌,最典型的位于隰县午城镇,当地还设有隰县午城黄土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类、水体景观类和环境地质景观6类,其中最著名的为午城黄土剖面。午城黄土剖面位于午城镇柳树沟,是黄土高原三个不同地质年代典型的地质剖面,土层剖面出露清楚,地层连续完整,完整地记录了250万年以来地球地壳结构、构造运动和地貌形态演变以及古气候、古环境的发展变化历史。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山西的黄土属于风成黄土,一场沙尘暴,可在地面上堆积0.5—3毫米厚的尘土,如压实可形成0.1—0.3毫米的黄土。据地质调查,目前山西的黄土形成至今已有250万年,以年均1毫米计算,则应堆2500米的黄土,可如今隰县黄土最多才200米,说明250万年以来,山西的天气大多是朗睛日,极少有沙尘暴发生。
  山西黄土多为黄色,从浅黄色到棕黄色都有。有时我们能在野外看到黄色土壤中夹杂着数层红色的土壤,地质上称为古土壤,厚0.5—3.5米,是当年经过植物的成壤作用,由古土壤层变而来。所谓植物的“成壤作用”,即农业生产中所说的熟土,是区别于生土而言的。一般而言,黄土若呈坚硬块状,须用锄头才能敲碎,不敲碎不能种庄稼,那就是生土;而用手一把就能抓起来的土就可算作熟土,它们最大差异之一就是松散度,即土的孔隙度。生土由于呈干粉状缺少水分,任何植物都无法生长,而熟土蕴含适当的水分,且包含一定量的有机物及氮磷钾等元素。生土与熟土经过几万年的压实、脱水、固结,反映出来的生土是灰黄色的,熟土(古土壤)则是灰红色的。
  测量隰县黄土,发现只有五分之一古土壤层。因为只有风调雨顺、风和日丽的日子才会让植物茂盛,其余天气太冷、太干旱,都不适宜植物大量繁殖,所以250万年来只有五分之一的天气适宜植物大量生长、繁殖,形成熟土。而不适宜植物大量繁殖的天气,一大部分属于地质历史上的冰期,另一部分是炎热少雨的干旱天气。也就是说,这250万年中,真正的好天气仅占五分之一,其余日子均是冰冻期与干热期。当然冰冻期的日子多,干热期的日子少,因为干热期一刮风就会尘土蔽日,黄土堆积厚度就应超过如今的厚度。
B
我省黄土之下还分布着红色条带状土层
  从人类诞生以来的第四纪中发掘的动物化石来看,既有犀牛、大象(本应该生活在热带),也有猛犸象、大角鹿这些生活在寒带的动物,还有牛、马、猪这些生活在温带的动物,它们的出现反映了这250万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多端。
  山西的黄土之下还分布着红色条带状土层,这种红色调已经不是古土壤那样灰红色的,而是鲜红色、深红色、褐红色,它与棕黄色、黄色的土层相间排列。单一红色土层厚几十厘米到二三米不等,黄色土层略比红色的厚,两者总厚可达30.50米,所以可称为彩条红土。这种土层的条带不像古土壤那样皆以倾斜的面目出现,而是呈现水平层状分布。
  这套地层是距今 243万—69万年时沉积形成的,这套彩条红土的沉积环境,与上面倾斜的古土壤层的黄土不同。倾斜的古土壤,反映出当时出露地表的地形是倾斜的,大风刮来的沙土是在山坡上堆积起来的;而今水平的彩条红土,则反映当时沉积环境应该是湖泊或者沼泽,风刮来沙土后堆积到湖泊里形成。
  有趣的是,这套红土中还有陆生喜湿动物蜗牛。生物资料显示,这套红土应该常常在水中,有时会露出地表进行沉积。也就是说,雨水充沛的时期,沼泽表现为湖荡,干旱时期表现为湿润的草地。
C
土林是最具观赏价值的黄土地貌
  山西属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在太行山以西到黄河以东,总面积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5.6%。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的研究,土林是最具观赏价值的黄土地貌。
  土林的形成最远可追溯到8000万年到1亿年前的冰河时期。在冰水沉积期,冰水流动带来杂物,形成沙粒砾层,沙粒砾层成岩硬化后,受新地壳运动影响,出现裂口或裂缝(地质学上称龟裂)。地表水(主要是雨水)沿着裂缝向下渗漏、渗透,日积月累裂口因冲刷而渐渐扩大加深,最后分裂成一个个土墩、土柱,成为今天的土林。
  山西土林多,以大同土林最为著名。大同黄土林位于大同市大同县杜庄乡杜庄村东北约1千米,分布面积约1平方千米,土林发育在桑干河支流—西二支渠二级阶地上,以下更新统泥河湾组河湖相堆积为主,顶部2—5米为峙峪组次生黄土。该土林发育数百个黄土柱,单个柱体高5—10米,其顶面基本位于同一高度。柱体均下部宽,中上部变细,形态各异,有的独立,有的成双,有的连成黄土墙。黄土柱形态各异,挑战游人的想象力。
  临县冯家会盖石土林位于临县碛口镇冯家会村西沟,这里的土林区别于大同土林和霍家墕土林之处在于,顶部都顶着块大小不等的石板,相当于戴了顶帽子,如同斗笠下的黎族姑娘,婀娜多姿。
  这些土林后的山体均是三叠系的砂岩。10万年前的一次地震,山上陡崖崩塌,石板顺坡滑下停滞在湫水河边。后在风雨侵蚀下,四周土层都被雨水淋湿带走,剩下的土柱则在大石板的保护下,留存至今。
  这类奇异戴帽土柱,在川镇地区也有分布。只不过那里土柱的“帽子”是由与土同时沉积的砾石层构成,砾石层后来固结成岩,保护了下面的土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