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宁爱玲:
只要群众满意 再苦再累都值得
记者 毛应厚 通讯员 李晓娟
现任稷山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西社法庭庭长、一级法官。曾于2012年12月被省高院评为“民事审判调解能手”并荣立二等功一次;2018年2月被省高院荣记三等功一次;2019年11月被最高法院颁发 “荣誉天平纪念章”;2020年1月被省高院荣记二等功一次;2021年10月光荣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之 “爱岗敬业”;2021年12月被省高院、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评为优秀法官。日前,被最高法院授予 “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
近五年来,宁爱玲审结案件2250件,调解案件1515件,办理立案登记16760件,办理速裁案1748件,审结率达100%,调撤率达80%,标的达千万余元。这一组数字是她从事司法工作多年来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一名普通基层法官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坚守。她就是稷山法院西社法庭庭长、一级法官宁爱玲。
“当事人无法解决才到法院,办理案件就要让他们满意”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在宁爱玲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小案件,她认为“只要是起诉到法院的案子,在当事人眼里就是天大的事情,都是当事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才求助到法院”。因此,在办理案件时,宁爱玲都会竭尽所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双方当事人满意而归。
2017年腊月,宁爱玲审理一起继承案件。开庭时,双方对立情绪很大,言辞激烈。考虑年关将至,宁爱玲决定尽可能调解此案,争取把双方的痛苦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她平稳双方情绪,推心置腹谈话,耐心细致做工作,终于使双方意见一致,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完后已是18时,宁爱玲又连夜赶到离县城十几公里外的当事人家中执行此案,终于使该案圆满完结。
2020年6月,宁爱玲受理一起被告在监狱的离婚案件,看着原告求助的眼神,宁爱玲安慰原告不要着急,可以根据其提供的线索,试一试联系相关部门。当天宁爱玲就电话联系监狱,向值班人员说明情况,询问是否能以书信方式与被告进行沟通,得到监狱的大力支持。考虑被告接到文书后可能情绪激动,将不利于其改造,也会对监狱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便随文书给其书信一封。随后,被告从监狱也给宁爱玲邮回了一封信,除了对离婚案件表述意见外,还特别写到“尊敬的宁爱玲法官,您好,感谢你用如此温情的处理方式办理案件”,并一再表示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真正做到让当事人少跑路,用最简洁办法把事情解决了”
宁爱玲担任西社法庭庭长之前是在立案庭工作。2012年调任立案庭工作后,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便民高效的立案服务职能,她积极推行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跨域立、移动微法院立。对于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宁爱玲带领团队进行上门立案,做到了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腿”。
当时,稷山法院速裁团队成立一年半的时间,宁爱玲带领不到全院五分之一的员额法官审结全院50%的民事案件,初步实现了简案快审、类案专审的速裁加调解模式。同时,适用小额速裁程序审结案件数及调解率均居运城市各法院前茅。
由于宁爱玲带领的稷山法院小额速裁团队调解工作突出,2017年运城法院在垣曲县法院召开的小额速裁工作推进会上,宁爱玲在会上做了先进经验介绍。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应用,2017年,作为立案庭庭长的宁爱玲就提倡“我们的调解员要创新便民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网络、微信方式调解案件”。现在,宁爱玲和法官们既运用在线调解平台、微信等信息化方式调解,又采用线下当面调解及传统的书信方式调解,有效减轻当事人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优化审判资源配置。
2020年3月,调解员受理一起离婚案件,原告将起诉状等材料邮寄至稷山法院。原、被告均在外地打工,因为开庭让他们回来一趟实属不易。宁爱玲就让调解员联系双方加上微信,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后,通过微信群聊,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指出双方矛盾的焦点。原告了解到被告春节未回家的原因是为了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时,为自己一时冲动起诉离婚自责不已,主动提出撤诉。被告也为自己未与妻子充分交流感到后悔,表示今后会尽到父亲及丈夫的义务,更好地关心爱护妻儿。为了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宁爱玲团队当天予以立案并调解,当天出具文书,通过电子送达方式发送给了双方当事人。原、被告对调解结果很满意,对宁爱玲团队高效率的信息化调解十分认同,直夸法院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地方。
2020年至今,宁爱玲团队通过网络、微信调解案件超过300多件,实现了审判工作的“减负、提速、增效”,做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统一。
“能够得到群众的信任,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选择了司法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与奉献。2004年11月15日下午,宁爱玲刚刚走出审判庭,突然接到老公出车祸的电话,最终丈夫因为脑出血压迫了中枢神经,导致情绪不稳定。一时间,照顾丈夫、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重担全部都压在宁爱玲的肩膀上。宁爱玲一次次地战胜自己,用百倍的努力应对来自生活的磨难。
工作中,宁爱玲也常常会遇到群众的不理解。2006年,审理一起合伙纠纷案,经过相关部门三级鉴定,最终依据鉴定结论作出判决。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认为是宁爱玲从中作梗,便一次一次缠访、闹访。在此期间,不仅找宁爱玲麻烦,还对其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及诋毁,这让刚经受家庭打击的宁爱玲,再次承受了精神打击,但她还是本着负责的态度通过单位函告公安部案件相关情况,最后由相关部门出公函说明情况,当事人才得知错怪了宁爱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在所有的荣誉中,宁爱玲还是喜欢老百姓拉着宁爱玲的手发自内心的那句夸奖——“案子交给你,我们很放心”。
当所有的艰辛碰到老百姓信任的目光时,当所有的困难碰到老百姓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时,宁爱玲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奋战在司法战线的第一线磨砺初心、践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