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之肾”,从不滥采开始
今年的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修复”。那湿地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修复,该如何修复,我省的湿地近况如何,记者采访了省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主任王占勤。
湿地种类多,动植物丰富
湿地到底是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王占勤介绍,湿地是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省,湿地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溪流河流及其两岸的河漫滩、湖泊及岸边湖滨低地、沼泽以及基于人为活动产生的湿地。“人为活动产生的湿地,最常见的就是水库。此外,还有将厂矿企业排出来的水,汇聚在一起,并经过处理后形成的大面积湿地。”
湿地具有显著生态功能,但不同的湿地类型,其形成原因及生态功能也不尽相同。溪流河流及其两岸的河漫滩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植物的种类因河岸梯度和河水泛滥频度而异,多呈带状沿河分布,是许多鱼类产卵和幼鱼索饵、成长的场所;湖泊及岸边湖滨低地构成的湿地,多为盐碱滩等,是鱼类和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栖息地,同时对调节区域小气候、保障农业渔业生产、提供人类休闲环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沼泽类湿地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补给,湿地植被主要由芦苇等挺水型湿生、沼生植物组成,是重要的野生生物栖息地,也是重要的蓄洪区;基于人为活动产生的湿地,在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渔业生产和防汛调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候鸟迁徙途经我省的重要驿站。
同时,在多样的湿地环境下,造就了我省湿地生物多样、动植物丰富的特点。“我省湿地植物的草本植物丰富,多数湿地植物群落盖度大(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明显。湿地动物种类、种数持续增多,湿地脊椎动物占全省脊椎动物比重较大,鸟类占主要部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王占勤介绍。
湿地资源少,更需要保护
湿地种类丰富,就代表湿地资源丰富吗?王占勤给了否定的回答。“其实,我省湿地资源匮乏,属湿地资源小省。”根据2021年山西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山西省湿地面积为22.12万公顷,其中湿地地类面积为5.44万公顷,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等;水域地类面积17.31万公顷,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
湿地资源有限,再加上湿地资源退化,保护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那湿地该如何保护呢?王占勤介绍,建立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是我省抢救性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主要形式。目前,我省已先后批建了湿地公园63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0处,省级湿地公园43处。另有湿地类自然保护区3处。“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使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王占勤说,国家按照生态区位、面积以及维护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其中,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目前,我省已认定发布包括运城市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临汾市洪洞县汾河等10处重要湿地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积极申报了8处国家重要湿地。
同时,我省还积极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工作,强化退化湿地修复。如,建立湿地公园巡护道路、界碑界桩、宣传碑牌等保护设施,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改善、退耕还湿等修复工程,建设监测设备、监测站点、宣教场馆等。
近年来,国家对湿地保护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随着《湿地保护法》的施行,湿地保护有了法律保障。今年,山西将加快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进程,为湿地保护保驾护航。
(下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