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1月1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22]

奏响文旅融合曲建设黄河长城旅游新型发展县

——专访偏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爱民

  近年来,偏关县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牵引,积极推进“黄河长城旅游新型发展县”建设。以产业转型、数字转型为目标,以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和老牛湾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坚持市场化运营,全力实施绿色文旅发展战略。
  奔腾不息的黄河自西向东在忻州境内蜿蜒穿行三百里,在偏关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城与黄河为伴,农耕与游牧结邻,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近日,智慧生活报社“打卡忻州文旅康养,助力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采风团走进偏关县,采访了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爱民。

  智慧生活报:据了解,今年偏关县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对偏关县的文旅工作来说又是一个助力。
  李爱民: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国家4A级景区的成功创建,是偏关县打造旅游新品牌,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的有力举措,也是偏关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等“三绿”战略,践行市委“一个牵引、六大突破”重大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聚焦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的生动实践。红门口地下长城国家4A级景区的成功创建将为偏关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走好转型路提供新支撑,为偏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智慧生活报:2022年偏关县在加快文旅融合,不断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爱民: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新进展:一、实施文旅产业提升行动。2022年我县迎来了“双公园”建设时期,即老牛湾黄河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偏关段)建设时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偏关段)规划总面积约235平方公里,主要涉及老牛湾镇、新关镇、水泉镇、老营镇、尚峪等5个主要乡镇,12个重点村。重点建设4 类主体功能区,即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传统利用区、文旅融合区。总体空间格局概括为“一廊两区,三堡四线,二十四景”,系统谋划实施偏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共涉及项目150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5.6亿元;近期实施项目6个,总投资2.9亿元。项目预计2023年可开工建设。
  二、打造了“一坊一园一区”。一坊是指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乡村旅游项目偏关县非遗旅游文创制作中心(非遗工坊)。目前,该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一园是指积极培育乐游乾坤农旅融合体验园,体验园于2022年9月正式竣工并面向游客开放,受到偏关市民和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一区是指积极申报乾坤湾乡村文旅康养示范区。目前,乾坤湾已成功入列我省50家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名单。
  三、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一是黄河一号、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文化景观提升项目建设,对旅游公路沿线重要节点、景区(景点)实施文化景观提升,设置了主题雕塑、宣传口号、图形符号三类标识共30处。二是实施偏关县关河口村(千年古渡)黄河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三是完成了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智慧生活报:借助一系列宣传文化活动,偏关县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您介绍一下偏关县文化宣传活动都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李爱民:首先文化馆、图书馆正常免费开放,数字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全县广大青少年及文化爱好者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文化惠民“送戏曲进乡村”演出60场,圆满完成任务。“三区”文化人才(10人)、乡村文艺小分队(8支)、乡村文化带头人(8人)按时完成选拔组建,积极开展教学服务和演出活动。三是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有序推进,踢鼓子秧歌、民歌二人台、剪纸、刺绣、石雕、九曲黄河阵灯游会等非遗项目走出偏头关,登上省市大舞台,成为提高偏关文化旅游业美誉度的重要名片。
  除此之外,中国旅游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带动偏关文化和旅游的影响力持续加大。承办“打卡中国·最美地标——你好,山西!”网络国际传播活动之偏关行程活动、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元宇宙+文旅”论坛等具有思想性、前瞻性的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活动,让偏关之名扬于中外。
  智慧生活报:偏关历史悠久,文化景观颇多,尤其是老牛湾,它不仅是黄河众多大拐弯中极负盛名的一个,更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峡谷之一”。那您觉得偏关旅游今后将如何发展,如何做大做强?
  李爱民:一是以全域旅游模式,深入挖掘黄河、长城的边塞、军事、农牧、贸易等历史文化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搞好顶层设计,把握“长城魂”定位,明确长城旅游板块的自身特色,突出黄河与长城文化旅游资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这一鲜明特性,围绕品牌打造、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战略性和系统性规划,开发水泉红门口、老营堡、丫角山、老牛湾、寺沟等内外长城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做大做强“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这一旅游品牌,做精做细东线长城风情游这一旅游产品;二是大力推动与黄河旅游板块的发展相结合,打破单一旅游资源与景点开发的思维定式,围绕富集且独特的黄河长城文化旅游资源统筹开发,深度打造,使二者有机融合、双促发展;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硬件水平;四是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项目化建设之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努力推动相关的市场主体深度发育,激活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把长城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逐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打造内外长城景观带和长城主题公园。同时延伸产业链,最终带动长城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五是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加大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避免过度性开发和建设,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记者 赵海龙 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