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1月1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水蚀壶口瀑布,似石窝宝镜,又似棋盘

□特约撰稿 覃轩

  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位于临汾市吉县壶口镇,是黄河干流中最壮观的瀑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条黄色瀑布,也是中国第二大瀑布。瀑布之上,河面宽达500米,如此宽的河面,在300—500米之内剧烈收缩,到瀑口只留下30余米宽口,约束河流从此倾泻而下,恰如肚大口小的茶壶,所以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诗句,壶口也由此命名。

A
龙门断裂形成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发育在晋陕大峡谷中,河谷岩石是形成于距今2.4亿年前(三叠纪)的砂岩和泥岩。我国古书《尚书》“禹贡篇”记载,周朝时壶口瀑布尚在孟门山,即今天的孟门岛上。而3000年后的今天,瀑口已经退到距孟门岛4000米的地方。这是河水天然冲蚀的结果。
  壶口两岸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非常多。壶口瀑布上方的东岸有巨形龟石,相传是大禹晚上变成巨龟疏导黄河。河西岸距河底高300米处,有巨石似老牛爬坡,那是大禹化龟切下的巨石,每天黎明前由神牛驮走。一天,神牛还没来得及驮走巨石,雄鸡就叫了,于是,神牛同巨石一起留在了这里。
  而地质资料证明,壶口瀑布是龙门断裂发生后,龙门瀑布不断后退形成的。黄河在壶口有三级阶地保留,最高的三级阶地距河面高150米,二级阶地比河面高40米,一级阶地比河面高8米。阶地是河水冲蚀出来后河流泥沙砾石堆积形成的平行河道分布于两岸的带状小平原,从阶地上堆积的泥土特征,可判别它们形成的时代。一级阶地堆积的下部是大小砾石夹沙土,上部是沙土,它形成于1万年前的全新世。二级阶地下部是沙砾层,上部是原生老黄土,它们是晚更新世所沉积,距今10万—12万年。三级阶地下部是沙砾层,有的地方砾石已固结成砾岩,上部有红色黏土沉积,它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60多万年。
  壶口瀑布下游4公里的西岸,有一长百米、宽三十到四十米、高二十米的石质小岛。它离西岸约60—70米,这便是孟门岛,是黄河水流从西侧孟门山上硬切出来的,共花了三千年左右的时间。可见黄河水力的强大。
  组成壶口瀑布的岩石是中生代三叠纪的厚层砂岩,被燕山运动剪切成四四方方的石块。岩石间水平方向上原来整体性被破坏。各岩石块之间已失去了原本一体的内聚力,它们在强大水流冲击下,很容易被一块块冲走,所以瀑布每年以1—2米速度后退。这也造就三千年可以切出一个石岛的奇迹。
  这孟门岛本来长度达200多米,几百年中,靠上游的米石岛被流水一段段切开,冲垮崩塌,最近还有一段尚在岛的上端(北端)之外一二十米处停留着,但此小岛的迎水面已被刨得很细了,不日即将垮下。
  壶口瀑布除了孟门岛之外,东岸还有一条瀑下走廊,它贴近现在的河水面,长20多米,前端到主瀑的下方。廊高2—2.5米、宽2—2.5米。距岸边十米左右,人工打小竖井,再挖隧道通向瀑下廊,给人以一观瀑从天上来的观景点。河水的侧向侵蚀作用,可以掏空岸崖,从而硬抠出一条石廊来。它与贵州黄果树瀑布有相似之处。黄果树瀑布发育在石灰岩上,那条瀑下廊是被地下水溶蚀出来的。而壶口瀑布的瀑下廊则是水的机械冲击力冲出来的。
  这一瀑下廊在1981年5月黄河干枯几乎断流的季节,有个人曾经钻进去过,深入瀑口正下方4—5米处,发现里面水潭中有大量鲤鱼,他将长裤系成布兜,满满地抓了几十斤鲤鱼才出来。

B
两组“X”节理构成棋盘式构造
  壶口瀑布比较著名的景点有十里龙槽、石窝宝镜和棋盘式构造等。“十里龙槽”是黄河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如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其形如巨壶沸腾,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
  壶口瀑布两岸还有系列正圆形的石穴。它们直径0.3—2.5米不等,一般都为50—100厘米大小,成群平嵌在砂岩层面上,盆深0.2—2米不等,当这些浅坑里有水的时候,可当镜子使用,被人称为“石窝宝镜”。宝镜所在的地层是中生代三叠系上部地层,由灰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紫色砂质泥岩构成。岩石本身不具圆形饼状构造,所以这些石坑不是由岩石自身性质造成,而是河流冲刷作用形成。暴露于河边的岩石经过河水冲刷,岩石中的微裂隙就会比周围无裂隙的岩石更容易被磨蚀而出现微凹的小坑。一旦小坑出现,流水因此而发生流速的微变,形成微型旋涡。此时河中砂砾落入微坑的旋涡中旋转,更强烈地磨蚀圆坑,圆坑越大,落下的砂砾就越大,磨蚀的力度也越大。这些石坑分布在岸边高高低低的石质台面上,一个接一个成串往下排列,从上往下看,恰似一串又一串的糖葫芦一般。
  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经常会出现像棋盘一样的纹理。壶口瀑布的棋盘式构造发育于三叠系二马营组上部地层中,两组相交成正直角的“X”节理构成棋盘式构造,为岩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受侧向挤压应力而形成的两组共轭剪切断裂面。
  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冬季河面封冻,地表来水减少,瀑布多成冰凌,壶口流量降至150—500m/s,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洗涤。在这里,古今诗人和音乐家们奏出了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黄河儿女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