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12月2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幽兰香风远 蕙草流芳根

——采访法院老模范樊连珍札记

  (上接05版)
  当晚,“80后”朵朵、“90后”莹莹带着深受感染的激情连夜整理录音,“人民路”(影像组任路、任民)搭档整理视频图片,无奈地道的三交口音确实有点难懂,小朋友们颇费苦心折腾了一夜,合上电脑时已是清晨八点多了。
  次日上午,通宵工作的团队成员匆匆洗漱后,一起跟着老人家重访三交法庭。在三交法庭组织的座谈会上,樊连珍之前的书记员来了,同事来了,一任一任的三交法庭庭长来了,大家在院子里围坐成一个同心圆,听她介绍入党初心和扎根山区法庭37年的往事,大家纷纷回忆了跟着老樊工作的收获和成长,临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润生即席总结了樊连珍英模事迹的四种精神。
  午饭后,我们和临县法院院长董国燔陪同樊连珍再访法庭的三处旧址,听老人家讲述一件件过往。60年前的案件,她连时间、人名、地名、事情起因、经过、结果都记得清清楚楚,不由得令人心生赞叹!
  这是一位80岁老人穿过岁月的回望。而回望,需要怎样的曾经才可以如此深沉?大地无言,草木有情,似水流年当不会忘却在脚下这方290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樊连珍从年方二八走到白发苍苍,用铁肩担道义撑起“行走的正义”。据有人统计她累计徒步办案行程逾12万里,可绕行地球一圈半,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漫漫长夜遇到恶狼不退却、雨雪封山跌入深沟爬起来、心无旁骛走到山居窝铺,化解矛盾纠纷一万余件,调解率达98%以上……
  她几次说道,就地办案中一次次夜行赶路是不想让老百姓误工分,“那时工分是农民唯一的生活来源,一个工分8分钱,一斤小米一毛钱”。老人家质朴的声音在我们脑海中一遍遍回响,在她的眼里老百姓的利益和需求始终是第一位。
  走近樊连珍,一次次被深深感动。大家不禁想知道,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纯粹和抵御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源于什么呢?她说,自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三交镇出生的,三岁时父亲樊长荣因给县武工队送信被日本人杀害,她们一家依靠党组织关怀、救济才活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动员母亲送她上学,靠着助学金才读书认字改变了命运,在乡村小学当过民办老师,于1962年4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党和人民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名法官,我要为党工作,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正是怀着这样的赤诚之心,在山区法庭工作期间她多次放弃了回城、提拔机会,一次次选择了留在三交。她说:“基层条件不如县城里,但条件越差越需要有人安心工作,三交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这里工作时间长,情况熟悉,开展工作更方便、更适合留下。”60岁之后她退而不休,担任了镇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副主任,虽然退休已经19年,可街坊邻居有事还常常找她咨询,这位村民们眼里刚直不阿的“女包公”总是不厌其烦释法说理、化解纷争,经她协调和好的夫妻就有二百多对。
  在当事人拉着手致谢的背后,是她长期积劳成疾做了两次大手术的病痛折磨,是三个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就早早送去由奶娘喂养长大的心疼,是丈夫为她放弃回城一辈子留在三交、母亲常年为她操持家务直到99岁高龄辞世的付出。
  整整两天的采访中,老模范樊连珍不知疲倦地带着我们走遍三交的角角落落,口述历史,重访法庭旧址,参观总后旧址……我担心老人家太过劳累,几次提醒要不要休息一下喝点水,她总是摇摇头说:没事儿。走访中80岁老人樊连珍的步行速度超过了不少年轻人,完全想不到两年前她还做过大手术,这是经年累月练就的“铁脚掌功”吗?女儿爱怜地回答:“我妈妈只要工作起来就感觉不到累”。
  返程的黄昏,三交古镇在1450多年时光打磨中愈发显得纯朴浑厚,大庙坪旧址右侧那条悠长窄细的巷子静静地守望着寂寥,樊连珍和她曾经的书记员薛利珍及书记员的书记员手挽着手从法庭旧址走出来时,有个穿花连衣裙的豆蔻少女抱着小泰迪探出头来张望,那一刻我恍惚想起了沈从文笔下“花自开来水自流”的边城,与那份远离尘嚣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是何等相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土难离。去往三交法庭现址下川坪时经过的街门形态各异,门楣上一块块悬匾大多褪尽昔日光彩露出了木头本身的颜色,雕刻精美、笔力雄浑、风格迥异,透过宽宽的门缝往里瞄一眼,不乏高低错落有致的晋西民居,还有各色衣裳在晾衣绳上滴滴嗒嗒落着水。
  正如有人说,法官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的三交人正怡然自得过着自己的生活,进入耄耋之年的樊连珍轻轻从磨破过鞋底的街上走过,如数家珍般回忆着每个大门里曾经发生的往事,不时停下来与路过的乡邻拉着家常。是啊,这里一寸寸土地上都浸润着她的汗水,一家家灯火中都铭记着她的热诚,一句句乡音里都潜藏着她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脉亲情,而今日之和谐静美,不正是她在人民法庭坚守60年不离不弃的期许吗?
  如今,樊连珍除养病时需去女儿家小住外,一般都在三交镇,那是1981年跟丈夫张俊清举债建成的三孔窑洞。炕上整整齐齐叠放着两床被子,窑内陈设十分简单,两个水瓮、一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木质沙发、一台18吋三洋牌电视机,小木柜边缘的油漆已经磨掉了不少,烧火做饭时用的还是手拉风箱。而屋外,满院的花草树木葱茏,房前的杜仲树有十几米高,几畦菜地里红的西红柿、绿的黄瓜、紫的茄子泛着成熟的光泽,重瓣海芽花儿演绎着怒放的生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屋内陈设简朴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老模范樊连珍清廉生活与丰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临别时我看到樊连珍老人家窗台上盛开的兰花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如她执着坚韧乐观忠诚的品质,在新时代的阳光中生生不息。
  2021年9月于山西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