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12月2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3]

沁水县李家山跑竹马 带你跨马执鞭随乐起舞

起源于长平之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标志,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晋城市沁水县东南部的李家山村就拥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穿越古今,场面壮阔,气势恢宏,犹如千军万马在沙场奔驰。让我们走进这个平凡的村庄,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聆听2008年9月列入晋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李家山跑竹马背后的故事。
  李家山村位于胡底乡南山上,海拔较高,距公路约1.7公里。周围与端氏镇野鹿村、板掌村,郑村镇候节村,胡底乡王圪罗村、胡底村、七坡村接壤,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共有农户136户400多口人,劳动力130人。有6个自然庄,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1382亩,其中,退耕还林480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有党员21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李家山村距高平市只有六、七十里路。据说,这一带是长平之战的延伸地,在马腰村就有点将坪、饮马沟、马鞍腰等地名。因而,跑竹马最早就起源于长平之战操练兵马的布阵之法。从音乐节奏上分,有节节高、备马牌、将军令等;从内容上分有白蛇传、战幽州、三打祝家庄等。后人为了纪念发扬古人的军事才能,将其演练作战的兵法逐步演化为民间传统的广场舞蹈艺术形式——跑竹马。
  跑竹马这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起源于沁水县东南部,流传到马腰、李家山一带已有四百余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跑竹马的“老把式”和“好把式”。在车育堂、陈世忠、陈万永、车国正、陈万库、车海深、陈李治等老艺人的熏陶影响下,李国强传承了一身绝活。
  李国强打小就被这项特色独具、魅力四射的民间艺术深深吸引并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项艺术。村里在哪排练他就跟到哪里观看,在哪演出他更是场场不误,在观赏的同时以志愿者身份服务。艺人们发现了他,很喜欢他的热心肠,觉得他是个好苗子,便把他收为徒弟,言传身教地传授给他跑竹马的技艺。由于感兴趣、肯吃苦,他学得又快又好,从身姿舞步、扮相神态,到一招一式,既灵活又到位,十几岁就参加演出,成为表演骨干。接着,李国强不断琢磨不断创新,技艺进一步提升,又有八音会等音乐基础,也有一定的组织动员能力,老前辈就把继承这项“非遗”的重任交给了他,从此以后,李国强成为跑竹马的传承人。李国强不负重托,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积极组织村里年轻人排练演出跑竹马,每年都要带队到附近各村、乡政府和县城演出,所到之处,掌声雷动,好评如潮。2017 年应邀到皇城相府演出,2019 年元宵节被选拔到晋城市城区演出,均受到大力赞赏和表彰奖励。李家山跑竹马的名气越来越大,影响也逐渐深入人心!
  跑竹马这项民间广场舞蹈艺术,充分显示着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理念,抒发着乡村百姓的情感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示着民间艺术的乡土特色和天然魅力,继承了传统文化。乡亲们用跑竹马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诉说着乡愁,烘托着节日气氛,把喜庆推向高潮,并以此渴望着风调雨顺,向往着国泰民安。现在,他们更是为实现小康社会、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和愿景。
  跑竹马这项民间艺术与时俱进,越跑越红火,越跑越精彩,成为一项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传统文化精品,成为一朵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艺术奇葩,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促进和谐小康的精神食粮。
  跑竹马,已经成为李家山文化艺术的标志。懂行的老人平日里言传身教、中青年也逐步喜爱并试着学习表演,就连小孩,也总是被这份特别的艺术吸引得前来围观。
  “吭哧——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声宏亮,响彻李家山的上空,在空灵绵延的山间回荡,颇有几分庄严威武。生、旦、净、丑齐上阵,“背剑”“头脑”绣花戏服穿戴好,马架挎身,马尾固定在马架上,再一手拿马头,一手拿鞭子,盛装的竹马队伍便开始跨马执鞭,跟着音乐节拍起伏,变换队形、踩着步法,似行云流水,若快车穿梭,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恍如置身古老的战场。小小竹马,看起来似乎气势到了就会有效果。其实不然,要想让观众叫好,不仅演员要揣摩角色性格特点,用心表演,幕后总导演总策划还得从大处运筹帷幄、从细处精雕细琢,才能让竹马表演紧跟时代步伐,呈现更加时尚、多元的一面。
  目前,竹马从场线、列队、舞步上分,有蛇蜕皮、四门斗、一窝蜂、龙门阵、八卦阵等;从音乐节奏上分,有节节高、备马牌、迎新春、老开门、将军令等;从内容上分有白蛇传、战幽州、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回娘家、庆丰收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跑竹马现场气氛热烈感染力非常强,但若想要更深一步地了解,还得老艺人现场解说:“瞧,这跑竹马角色一般为双数。其中,引马、赶马、头马、项马、腰马、尾马比较重要,角色要求也多,得好把式才行。”顺着车进财所指,记者看到,引马人挥舞的牛皮长鞭上,挽着红绸缎条子、缀着蚕丝鞭穗,显得很有质感。每到队形变换的关键之处,“叭叭叭”一甩,远处的黛山都能摇一摇。再看赶马人,就更有趣了,跑碎步、甩响鞭、扮洋相,时不时做些滑稽动作,引逗得观看者哄堂大笑、前仰后合。
  然而,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李家山跑竹马一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从事跑竹马技艺的人日益减少。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传统技艺很难得到传承。自然庄分散、人口流失,年轻人外出打工,常年在外,平时难以集中。
  沁水县文化馆发现问题症结所在,积极拯救,申请保护。如今,晋城市文化馆已将其列入非遗重点保护项目,沁水县文化馆和李家山村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争取保护资金,使保护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稳定的传承机制,形成世代传承,永不间断,保证跑竹马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建立组织机构,确保上级拨付资金的管理,专项资金由沁水县文化馆、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指导、管理、监督。相信在未来,李家山跑竹马将继续活跃在新的舞台上,代代相传!
记者 牛志军 通讯员 上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