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12月2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1]
作业建构、课程体系、课堂结构……

多层面同时发力扎实促进“双减”有效落地

  “双减”像春雷般擂响了为学生减负的战鼓,似春雨样滋润着学生和家长的心田。在这个特殊的转折期,为更好地践行“双减”政策,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校以宏观视角聚焦‘双减’,作出学校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从作业建构、课程体系、课堂结构、教研模式、课后服务、家校共育、评价改革、时间管理等多个层面同时发力,以健全的心理健康体系应对强制干预机制,助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12月15日,该校校长义暄表示。
作业管理五维建构真正做到“控量提质”
  该校以“双减促双增”为思路,立足于教育改革评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减管理模式。“减作业、减负担,实则是减轻家长顾虑;增质量、增效率,实则是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义暄介绍。
  在作业管理方面,该校着眼“精细、分层”,摒弃单一的量化作业,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协调”“方法指导分层设计”“思政元素全科渗透”“拓展实践创新样式”“存同求异多元评价”五维建构作业,进行作业体系的重构。
  日常学习中,该校同一年级组内通过日教研精细制定出当日作业,年级统一内容,并与其他科目协调,控制作业总量。在设计作业时,该校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参考资料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
  “着眼于学生之间差异,我校采用WT作业模式,W指向于知识的积累,T指向于知识的运用,教师分层弹性设计,满足不同学习力学生的需求。”义暄说。
  2021年秋季新学期,教育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该校充分结合这一要求,在作业的设计上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学科间横向关联配合,同学段纵向拓展延伸。
  “双减政策要求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无形中为学生增加了拓展、实践、提升的实践。我校充分挖掘这一内涵,拓展作业设计的空间和外延,以拓展型、实践型作业为每日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向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坚持性、责任心和合作能力等。”义暄表示,在作业评价方面,该校摒弃单一的固式评价标准,以挖掘不同学生的作业亮点为思路,建立起了多元评价机制。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减作业、减负担,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减负的支撑和提质增效的关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每一节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义暄表示,在两个学期的教学中,学校进行思维课堂教学重构,以高阶思维课堂为发力点,思维训练点为课堂评价要素;变革传统课堂,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空气为动力的小车》《星空对比图》《趣味堆肥》《弹力玩具》《制作地球内部模型》《制作八大行星模型》……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不同层次的科学探究,只看课程名称,都能感觉到这些课堂十分有趣。例如在《肥沃的土壤》一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动植物死后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亲手制作肥料袋。
  课中,学生们学习肥料袋的制作理论后进行实践:学生撑开塑料袋后,挖取土壤铺设发酵场所,发酵场所铺设完后,将准备好的水果皮、蔬菜叶等放入了塑料袋,然后适当添加或者去除土壤,轻轻揉搓塑料袋,让香蕉皮等和土壤充分混合,一个肥料袋就做好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肥料袋放在避光处进行保存,并不定期进行观察。腐烂发酵的速度虽然有些慢,但同学们仍旧能惊喜地发现,今天的水果皮比昨天更黑了一些,土壤好像更潮湿了一些……
  该校打造的“奇思妙算”数学课,在课程中渗透生活实践,通过《八宝粥的味道》一课体验厨房中的数学。学生们统计绿豆、红豆、大米、花生米等实际数量,增强自身的数感。在《小小购物员》活动中,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购物,了解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了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经验。类似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研模式、课后服务、家校共育……
  多层面有效变革
  教研模式靶向分层、课后服务体系推进、家校共育策略引领、多元评价三位一体……该校从方方面面有效助力“双减”实实在在地落地校园。
  在教研培训体系方面,该校采用靶向分层教研模式,即以小切口、小问题、矛盾点为教研内容,靶向直击问题症结,寻求突破策略。靶向分层教研模式一个目标、七条路径、一个共识。即以解决问题为靶向目标、以七步教研为靶向路径、以服务教学为靶向共识。具体来说,以解决问题为靶向目标,以组长调研初诊→组内困惑交流→解决策略初探→教学课例示范→领导课堂把脉→达成解决共识→年级分层实施为七步靶向路径,以让教研活动切实与教学“民生”接轨,服务于教学提质增效为靶向共识,扎实促进双减的有效落地。
  在课后服务体系方面,该校不遗余力创新课后服务载体,优化课后服务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发德、智、体、美、劳三十余种课程。课后服务由常态式半小时阳光体育、全覆盖一小时作业辅导、菜单式一小时社团活动,实现学生固本+培优、全员+自主、基础+提高、普惠+个性式发展。
  “双减是一场观念和认识上的革命,需要家校合作才能让教育形成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也才能避免教育减负、家庭增负、越减越负的情况。”义暄告诉记者,学校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开设家长大讲堂,内容涉及烘焙、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让家长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参与者;同时,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公众号定期科普宣传,给予家长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同时,教师注重和家长的经常联系,及时沟通,力求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一致,在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上默契,在对孩子的教育目的上同向,在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上吻合,让家长成为老师对孩子教育的有力助手,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多元评价三位一体”方面,该校的“好习惯”行动注重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认真书写、独立思考、按时上交、及时订正等好习惯的养成;“好毅力”行动凸显增值性评价,针对体育、艺术、劳动、综合实践等考核类学科的作业,倡导将体艺、劳动带回家,盯住一项兴趣爱好坚持不懈每日“打卡”,将兴趣转为个人专长甚至今后一辈子从事的事业;“好学力”行动注重发展性评价,从低年级的“扶”到高年级的“放”,引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好学力”。
  记者 王美如 通讯员 赵慧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