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11月2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小雪来了 快“藏”好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很多人说小雪是个浪漫的节气,是个诗画般的节气,总会让人莫名地期待,什么时候会落雪呢?
  古人说,小雪气寒而将雪,也就是说小雪时节,冷空气活动逐渐变得频繁,降雪也将来临。“多添衣”也开始成为母亲的又一口头禅。那这个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中医养生要求顺应天时,此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暖、敛阴护阳,减少消耗,重在于“藏”。
藏好热量多吃黑色
  小雪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这时寒邪容易入侵人体,为了抵御寒冷,此时节的日常饮食要保证能量充足,可以吃一些补益元气的食物。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补中气、益肾气的作用,因此可以选择羊肉汤进行冬季滋补。生姜也是散寒的绝佳食物,以此为原料熬制的姜枣茶适合晨起后饮用。
  此外,山药、桂圆、韭菜、洋葱、香菜、平菇、南瓜等食物也适合在这一节气食用。还可以使用黄芪、党参、甘草、百合、人参等补气的中草药制成药膳食用,但不可过食,容易上火。
  小雪节气还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腰果、山药、芡实、核桃、花生等。
  同时,还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胡萝卜、辣椒、土豆等蔬菜以及苹果等水果。
  另外,冬宜补肾,黑色食物入肾,所以小雪时节,也要多吃黑色的益肾食物,如黑米、紫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此外,冬天多食热粥有益健康,可以多食用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冬季多喝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鱼汤则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效。
  多吃苦味食物可防“上火”。小雪时节,外面寒冷,屋内燥热,再加上人们穿得多,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皮肤干燥的症状,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上火”。
  为防止“上火”,应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水,戒烟戒酒,适当多吃些芹菜、莴笋、苦菊等苦味食物。
藏进被窝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中最需要睡觉的季节,要顺应昼短夜长的规律,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所以晚上入睡最晚别超过11点;晚起以固阴精,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可躲避严寒,使身体温暖,从而阴平阳秘。
  冬季早睡晚起还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藏好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
  另外,中午抽空休息20分钟,可缓解疲劳,提高精神状态。
藏进棉衣注意保暖
  冬季外邪猖獗,容易生病,防寒保暖尤为重要。小雪过后,气温明显降低,雨雪天气增多。在外出活动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背、脚部,不能受寒。
  如果足部受寒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发烧等。为双脚做好保暖十分重要,可以每天用生姜煮水,泡脚15—20分钟;颈部也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部位,因此小雪节气过后,出门要穿好棉衣、戴好围巾,为颈部保暖。
  此外,头为诸阳之会,小雪时气温已然下降,应当及时重视头部保暖。对于阳气不足者,出门要戴上帽子,既可以防风保暖、防止感冒,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因为温度过高会使毛孔开泄,人们外出时更易着凉,不符合冬季闭藏的养生原则。室内湿度以45%—65%为宜,如果室内较为干燥,可适当使用加湿器。
  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每次以15分钟为宜,既保持了室内空气清新,又抑制了细菌的滋生,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窗。
藏好情志多晒太阳
  所谓冬藏,即神藏于内,力求精神安宁,含而不露。小雪节气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来说,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思想清静,畅达情志,可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这便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
  此时可以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全麦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此外,建议大家多晒太阳,可以在上午10点—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多晒太阳,尤其是晒后背,上午11点—下午1点晒背时间最佳,时长20—30分钟为宜。
  在室内活动同样有助改善情绪,比如做一些修身养性的活动,如养花,也可以多听听优雅的音乐、读书看报、与亲友聊天等,有助于缓解坏情绪,使人心态平和、心情愉悦。
藏好水分适量运动
  经历了秋燥,到了冬天,燥气未散,要藏好水分,多喝水,从头到脚做好保湿,保持身体内外水润。
  喝水要少量多次,不喝凉水,可适当喝一点蜂蜜水。适当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还能降低血液黏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水可以润肺止咳,都是这个时节不错的选择。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并不是说人也像动物一样需要冬眠,而是要动静结合、适量运动,不可太激烈,稍稍出汗就好。因为出汗太多,阳气外泄,易致心气虚弱。
  运动时要注意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受伤。建议在午后太阳充足时,做些舒缓的运动,也可选择一些温和而高效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散步、慢跑、打太极、踢毽子等。晚上9点之后不宜运动,因为晚间气温过低,寒气更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长此以往将导致精神困顿、萎靡。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最好在向阳的地方进行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量力而行。
藏好正气按摩穴位
  寒冬季节,气候严寒,阳气内敛,人体容易因寒而生病。冬季艾灸是一种极好的扶助正气、防病保健、温阳补虚、温经散寒的治疗手段。“节气灸”是“三伏灸”“三九灸”的延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施灸,配合节令以及人体气血的变化,使阴寒性疾患不犯或症状减轻,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小雪时节,可选择具有强壮身体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节气灸”有助于温肺化饮、健脾除湿、温肾助阳,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防治冬春季节过敏性鼻炎、哮喘、胃寒腹泻、痛经、宫寒不孕以及筋骨关节病等。
  此外,常按两个穴,可提高免疫力——
  涌泉穴:位于足底,但并非处于足底正中央,而是位于脚掌前1/3凹陷处,但不包括脚趾。
  涌泉穴为肾经第一个穴位,作用主要与肾相关,按摩涌泉穴或搓涌泉穴,可补肾阳,尤其是治疗上热下寒疾病,如高血压。
  太溪穴:位于内踝部位,在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处,内踝后方可以看到凹陷,太溪穴位于凹陷内。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位,主治肾经各种病症,尤其是肾虚导致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以选取太溪穴进行辅助治疗。

■特别推荐
小雪节气养生食谱
  1.山药茴香燕麦粥
  材料准备:燕麦20g、粳米50g、黄豆10g、山药3g、小茴香1g、枸杞2g、甘草1g。
  制作方法:将燕麦和洗净的山药、小茴香、枸杞、甘草、黄豆一起放入冷水浸泡60分钟。
  把粳米倒入准备好的食材中,用旺火烧沸后,改小火熬制45分钟。
  等食材熬软熬烂后,加入白糖,同时进行搅拌,用小火继续熬煮10分钟后即可食用。
  适用人群:肾气不固、怕寒体弱者。
  2.姜糖茶
  材料准备:鲜姜10g,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加入沸水闷泡20分钟,1日内饮尽。
  适用人群:冬季受寒导致的恶心呕吐、胃脘冷痛、恶寒喜温、舌淡苔薄白者。记者 丁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