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11月1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院士工作站

“高端智囊团”助企打造科技高地

  近年来,省科协按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引智为目标”,成熟一家,建立一家,截至目前,山西新建和保留的院士工作站共有36个。目前,这36个院士工作站运行情况良好,科技合作工作成效显著。

打造有山西特色的院士工作站
  据悉,建成的院士工作站涉及环保、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推动山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山西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主任李欣雁介绍,我省院士工作站建站单位与院士团队的合作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是战略决策咨询合作,院士团队主要就建站单位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目的在于借助院士团队的渊博学识,就建站单位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问题开展咨询和技术服务;二是科技项目合作,院士团队围绕建站单位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项或多项特定技术难题、亟待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合力攻关,借助院士专家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指导和帮助建站单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建站单位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直接引进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实施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一个成功的院士工作站能取得“引进一个高端人才,攻克一项核心技术,救活一个大型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相关工作人员数次奔波、考察、调研的辛勤付出。“每次实地考察,我们都要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详细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专业技术能力、研发投入情况等。”山西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专家工作部主任籍泽介绍,同时还要了解企业就申报建站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考察专家工作站运行管理模式以及发挥专家智力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等情况。
  为了打造有山西特色的院士工作站,山西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专家工作部建立“院士专家信息库”,目前收录院士信息12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山西籍院士18名,中国工程院山西籍院士21名,在晋院士8名。去年五月,开展院士专家座谈会、院士专家山西行部分活动,在晋企与院士间牵线搭桥。

70余人智囊团助力行业转型
  吕梁煤焦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较高。柳林是吕梁煤炭资源大县,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正位于柳林县李家湾。
  该院士工作站由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中国科学院宋振骐院士、中国工程院金智新院士担任学术带头人,由4位博士后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建了70余人的科研团队。
  工作站与院士合作的主要内容有无煤柱自成巷“110/N00工法”、铝土矿“N00工法”、智能化无人化煤气联采技术、地热新能源利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
  近年来,工作站与多个煤矿合作开展了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开采技术推广应用,并在瓦斯突出矿井应用“110工法”,该项目推广累计已产生经济效益20亿元,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整体可延长全县矿井服务年限3—4年,经济效益显著。
  此外,工作站还以技术支撑方身份,协助柳林县申报煤电铝材一体化试点、固废综合利用试点;以专家审核组身份完成了韩国爱德林煤矸石制气发电项目的审核论证;与国内多家单位开展横向合作。
  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综合办主任康旭辉说:“由于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有效衔接,院士工作站建成后,目前,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已在全县5座煤矿成功应用,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0%—15%,解决了煤矿长期面临的安全生产、资源回收和开采成本三大瓶颈问题,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强强联合培养三名正高工
  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作为中国气象局省所改革试点之一,引进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任阵海及其团队为主的高端人才队伍,成立了以环境气象为重点研究领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持续开展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层次人才,致力成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大气环境领域研发高地、气象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目前,已培养3名正高工,发表近10个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
  同时,该站将利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结合山西本地实际,开展精细化的环境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究、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机理和分析评估技术研究等,实现精细化网络预报,构建1—7天无缝隙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服务体系,形成网格化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大气污染浓度预报产品,提高环境气象预报准确率。
  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该站帮助气象所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充分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率先结合数值模式开展源汇反演研究,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碳排放计算,科学评估碳排放量;开展山西碳中和路径的有效性评估,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气象力量。

新材料为“双碳”提供新路径
  用秸秆、芒草等农林废弃物展开生物炼制,生产出优质、安全可降解的新材料,不仅变废为宝,还能制成农用地膜、地铁车身等,既能解决国产环氧树脂韧性不足的‘卡脖子’问题,更帮助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目标。依托新材料为“双碳”提供新路径的正是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该研究院由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领导研发国际领先的生物和高分子材料新技术,致力于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转化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生物塑料等高性能、绿色环保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等高端制造业,以及生态农业、垃圾处理、可降解塑料等生态环保产业。
  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负责人介绍,依托建成的院士工作站,统计完成山西省范围内可用于生物质原材料的谷子、高粱等杂粮秸秆和芒草等生态修复植物的产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分析其组成及结构特性,完成山西秸秆调查报告。
  院士工作站开展植物生物质的深入研究,提高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传统石化产业的转型发展,特别在山西,从煤基材料向生物基材料的产业发展转型,将提升产业的环保性和持续性,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降低了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动化石能源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从不可再生碳资源转向以可再生碳资源为主的实现,对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目标意义重大。另外,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将为我省、我国乃至全世界做出新时代转型发展的示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在省科协的正确领导和热切关怀下,全省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院士工作站。如山西友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榆社县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院士工作站、山西省杂粮学会院士工作站等。接下来,山西科技创新工作将借院士专家高端智囊团“科技高枝”之势,通过技术、人才等抓手,打造本地创新团队的科技高地。 实习记者 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