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9月0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2]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

  □刘 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廉政建设方面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及廉政文化,体现了以政治与行政为核心的伦理关系的价值观照,为我们当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廉洁修身文化
  修养身心是古人为人处世的基础。“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强调远要广博施予、近要修养自身。孔子提出修身为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作为一种自律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以中国传统廉洁文化视域审视修身,强调的自然是廉洁修身思想,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廉洁知识的修学、廉洁道德的修为与廉洁心性的修炼,其核心内容是以“清心寡欲”的心性涵养“清正廉洁”的操守。
  首先,廉洁知识的修学。通过廉洁知识的学习明白清廉之理,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廉”最早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廉”的众多义项中,不贪占、不苟取、不收受非分钱财是其运用最多、最基本的内涵。与此相应,清正廉洁与贪污腐败也就成为了正反相对的两组概念。理解传统廉洁文化就是要谨记“拒腐崇廉、不受不贪”的廉洁内涵,笃行节俭朴素的廉洁之道,涵养清正廉洁的品性。
  其次,廉洁道德的修为。“廉”作为古代伦理的重要范畴,不仅是对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定。人生一世应当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古人为此提出诸多为人处世之道,其中,以廉修身常被视为修身之要,备受推崇。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在《廉耻说》中明确提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的思想。由于“廉”是贯穿众多美德的伦理规范的本体,故成为受到极大褒扬的道德修养,因而清廉也被视为一个人优良人品的重要标志。
  最后,廉洁心性的修炼。世间的不少事,皆是人为形成的,是人的动念起因,才决定了其后果。而心性就是动什么念、向哪里去的问题。《道德经》强调自我修养从“心”出发,恪守“虚”“静”功夫,从容应对世间万事,胸怀博大接纳万物,以豁然心态逍遥自处,实现“身心双修、性命双全”。而廉洁心性的修炼主要是要做到清心寡欲,知足知止。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因为欲望的发展是没有限度的。如果私欲膨胀过大,人就会失去理智。一个人秉承廉洁之志,就不会发生贪念恶行。周敦颐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赞颂高风亮节的品格志趣,于谦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表明自己的清廉之志。
廉洁家风文化
  古代士大夫非常重视家风建设,特别是清廉传家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廉洁家风文化。廉洁家风成为齐家之备、为政之基。勤俭朴素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久远的优良道德。从古至今,我国学者在理论上作了大量的论述,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视勤俭为立身之本、持家之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劳和节俭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体会到一瓢一羹来之不易,才能真正懂得节俭的道理。故传统家训十分重视和提倡勤俭为本的持家之道,视勤俭为“治生之道”和“发家致富之本”,认为懒惰与奢侈浪费是国破家败的祸首。清代朱用纯在《朱伯庐治家格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他要求家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认为,勤俭二字,“勤”最为重要。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后人如何俭以养德、勤以持家,一个家族廉洁与否往往也被视为能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南北朝徐勉一生为官清廉,他认为自己所得到的高官厚禄,全是因为受到祖先清廉之风的福泽,这是一种很厚重的礼物。为了福泽子孙,他只能把清廉之风传给后人。于是有了“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的名言佳句。相反,如果是聚敛资财留给他们,容易使子孙们养成骄奢恶习。
廉洁政治文化
  清正廉洁是中国古代对官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治国理政要求。据《尚书·尧典》记载,夏朝的“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就是有关政治“清明”的思想。
  首先,清廉乃为官之魂。官德之首在清廉。清廉是为官者必须守住的底线和红线,为官者必须做到不贪污、不腐败,不搞权力寻租和权钱、权权、权色等交易,清清白白做人、为政、服务。《礼记·哀公问》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官箴秦简《为吏之道》有言:“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从政者唯有清廉公正无私,才能百姓安居、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要不然会危及政权与国家安全。在官员的选任或考核中,廉洁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次,清廉乃兴政之本。“廉”是从政的基本要求。清廉是政权兴旺的根本保障,而腐败往往则是政权衰落的征兆。倡导廉洁、崇尚廉政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晏子春秋》就提出“廉者政之本也”,短短几个字,深刻揭示了“廉”之于“政”的基础性意义。“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就是指为政者只有廉洁从政,才能实现长久之治。
  最后,清廉乃治国之纲。清廉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为立身之要、为官之魂、兴政之本,而且是治国之大纲。拒腐倡廉,民心所向,国家善政;贪腐不除,民心不顺,国运难昌。“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君主如果贪婪就会丧国,臣子如果贪婪就难保身家性命。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把廉政提升到国家危亡的战略高度,置于治国方略的地位,体现了其对廉政思想的深刻认识。官吏廉洁与否不仅关系社稷安危,也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极大影响。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廉洁文化,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在我们建设当代廉洁文化中,要清醒认识到传统廉洁文化的双重性,继承和发展传统廉洁文化,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单位系综改区政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