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8月1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退休干部郑中午:24年开荒让才子山披绿“聚才”

  酷暑时节,在临汾市乡宁县城东北云台山脉南端、昌宁镇田家垣村1320米海拔的才子山头,清风徐徐,林涛阵阵,满山的绿意和青砖灰瓦建造的古朴院落让人顿感清凉惬意。
  造就这一切的是一位77岁的退休干部,他叫郑中午。
  53岁开启人生第二次“追梦”
  身材瘦削、精神矍铄,郑中午用24年时间完成了绿化才子山的愿望。如今,他还迈开了为才子山“聚才”的步伐。
  1998年5月,53岁的郑中午退居二线,响应国家治理荒山绿化环境的号召,承包了乡宁县昌宁镇田家垣村高岭凹5000亩荒山。背着行李走进人迹罕至的荒山,郑中午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追梦”之旅。
  有人说“老郑疯了”,退休后不享清福还瞎折腾。可在郑中午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享福。
  郑中午曾在林业部门工作,对种树、绿化情有独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甘愿把血汗洒在这片荒山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山上“与世隔绝”,没路没电没水,郑中午头戴草帽、肩扛铁锹、背上干粮,常常忙到不知道时间,挖窑、修路、育苗、整地、栽树……20多年的时间,郑中午吃了15年旱井里储藏的雨水,点了12年蜡烛。
才子山不仅要披“绿衣”
  还要“聚才”
  20多年如一日,郑中午在山上栽植了油松、白皮松、元宝枫、国槐、刺槐、侧柏等优质树种30余万株;栽植核桃、红果、桃、杏、梨5000余株;栽种金银花、连翘、山桃、山杏50余万株;开垦有机耕地1000亩。“5000亩的荒山,我走了20多年。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认识我。”郑中午把他多年开垦的山林基地取名为才子庄园。如今,才子庄园天然森林与人工造林浑然一体、郁郁葱葱,1000亩有机农田层层叠叠,年产玉米、小麦、杂粮15万余斤。
  才子山披“绿衣”,郑中午的理想远不止此。1999年,郑中午在山上发现经专家鉴定为西周时期的古陶片后,觉得才子山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遗存的山,他不仅要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还要让才子山成为一座“聚才”山。
  为此,郑中午开办了研学创作基地,并取名才子书院。
  才子书院由五座徽派庭院连环组成,被郑中午冠以“端养”“耕读”“尚德”“琴书”“凝瑞”之名。整个书院映衬在青山绿树当中,傍着果园、依着梯田,耕与读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结合。
创建“方志博物馆”展出研修县级方志
“根据考证,才子山原来叫才子圪垯,是周朝古鄂侯的封地,古鄂侯在此留下了丰富的祭祀、农耕文化遗存。”郑中午准备在才子山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创建“方志博物馆”。
  郑中午说,今年年底,他将把山西全部县的方志全部收集到位,进行展出、研修。另外,郑中午还计划收集乡宁县一些好的家风、家教、家谱资料充实“方志博物馆”。
  如今,绿意遍染的才子山上,正在勾勒一幅以“文化、生态、田园”为引领,以“农耕体验、研学旅行、康养休闲”为依托,以一座三层同心圆土台为历史基石的文化画卷,并着力打造传统祭祀文化、天文科普、观测体验区;“才子庄园”生态农业采摘观光、农耕文明教学试验区;“才子书院”国学教育、研学旅行、拓展训练、书画创作培训区三大功能区。
  沉寂数千年的才子山,有了郑中午的不懈“拓荒”,才有了今天的绿意和“才气”,郑中午也从年过半百走到了古稀之年,完成了从一名退休干部到“儒雅才子”的华丽转身。
记者高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