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8月1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2]

你“会”找医生看病吗?这是个技术活儿

  排队一小时,看病三分钟。说到去医院看病,不少人都会犯怵:挂不上的号、排不完的队、做不完的检查……其实,看病也是有技巧的。
  这不,最近,家住太原市小店区的王先生就带着父母去医院看病了,跟着他一起去看看,如何科学有效地找医生看病——

●前情提要——
  2022年春节前,母亲告诉王先生:“这段时间怎么看你爸傻傻的?走路弯腰驼背,好像不敢迈开步子大胆走一样。”
  母亲的话,王先生听了进去,特意叮嘱妹妹带父亲去医院做个检查。
  “应该是年事已高,行动迟缓,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王先生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很快,妹妹传来的消息是:“医生建议咱爸住院做个全身检查,可能是帕金森综合征。”
  妹妹是护士,帕金森综合征这几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很溜。可王先生对这几个字很陌生。
  “是老年痴呆吗?”王先生脱口而出,妹妹告诉他,帕金森综合征不是老年痴呆,虽然不能治愈,但早发现、早治疗,会很好地延缓病情发展。
  妹妹告诉王先生,父亲只是出现了一些早期症状,生活还可以自理,让他不必过于担心。可王先生还是觉得待在父母身边比较放心,于是连夜回了老家。
  陪父亲住了几天院后,王先生回到了太原,可心里总感觉不太放心,咨询了身边的朋友后,决定带父亲来太原的医院找专家看看。
  朋友向王先生介绍了一个专家,成功挂到专家号后,王先生让妹妹带着父母来到了太原。

A
初诊看普通门诊效率翻倍
  7月28日一大早,王先生带着父母来到了医院。在等待的过程中,母亲说:“给我也挂一个号,我这两天手关节有点疼。”
  王先生的母亲患有类风湿多年,没有规律用药,也没有系统地治疗过。听到母亲这样说,王先生这才意识到,这些天心思全在父亲身上,忽略了母亲。很幸运,风湿免疫科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还有不少余号,王先生没有犹豫,立即在手机上按下了“预约”按钮。
  对于初诊病人来说,首次就医时,如果不明确要到哪个科室就诊,可先到医院咨询台询问。在挂号前,病人或家属首先要甄别患者病情的缓急,决定是该挂门诊还是急诊。
  确定了要去哪个科室就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专家,因为专家更专业,更有经验,看得更好。
  山西白求恩医院副院长张莉云表示,没错,专家的确看得好,但在去看专家之前,最好先去普通门诊找一般的医生就诊一次。这是因为一般初诊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主要是详细询问病史、做相应的体格检查和开化验检查单。
  如果什么检查都没有做就去找专家,专家没有可供分析和参考的指标或者影像文件,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还是问病史然后让助理或学生给患者开化验单。因此,提前看普通门诊,等所有检查结果出来再去找专家,效率会翻倍。
  挂专家号往往很难,就诊时最好问一下医生,除了门诊,是否有其他方式找到医生。不少专家会利用医疗互联网平台上提供的患者随诊系统为老病人提供网上复诊服务。

B
既往化验报告清单要带好
  王先生给父亲挂的是第2号,没等多长时间,护士就让王先生带父亲去诊室。王先生让妹妹带着母亲去了风湿免疫科。
  王先生简单向医生叙述了父亲的症状,医生问王先生:“有没有做过检查?”王先生拿出一张脑部CT片子交给医生。医生查看后表示,脑部目前还没有病变。“只做过这一项检查?有没有基础病呀?”
  听医生这样说,王先生这才想起来,父亲之前做了全身检查,其他检查结果并未带来。医生在了解了王先生父亲平时喝的药后,就开始给他做详细的体格检查。
  就诊之前,患者最好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重要性整理好病史和既往就诊化验检查报告的清单。张莉云说,病历记载的既往病史既全面又详细,医生看起来很方便,是不会嫌患者带的资料多的。
  在医生查看患者带来的资料时,很多患者可能会注意到,带了一大堆东西,医生只看了一部分,或是很快地扫了一眼,进而怀疑医生到底有没有认真看?
  对此,张莉云说,患者大可不必担心医生没有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是很有经验的,在诊察时只会问患者最关键的问题,没有意义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会忽略。
  如果慢性病人长期在同一个医院的同一个科室就诊,复诊时可以只带上一次的病例。但是如果患者要转诊到新的医院或是新的科室,则需要带上之前所有的病历。如果没有带齐资料,可能需要重新做一系列检查,或者需要返回家里拿资料,不仅多花钱,还耽误时间。
  此外,张莉云表示,患者在看病时不建议频繁更换主治医生,尤其是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要找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

C
医生不会随便为患者开药
  由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医生对父亲进行体格检查的时间也比较久,还未结束时,王先生就接到了妹妹的电话,原来,母亲那边已经就诊结束。
  怎么这么快?后来,王先生才知道,母亲找医生看病时,先向医生叙述了症状,并告诉医生,她患类风湿已好多年了,因之前医生给她开的药含有激素,她不想总吃那个药,就问医生能不能重新给她开点药?
  对于母亲的要求,医生给出的答复是:“不可以,不确定病情没办法开药。”随后,助理打出来十多张检验单交给母亲,让她先去做检查。
  对于这种情况,张莉云说,很多患者都将医生看病的过程想象得很简单,一走进诊室就说:“大夫,我XX不舒服,XX也有问题,您给我开个XX药吧!”现如今,在医疗规则进一步完善、医学逐渐进步的情况下,医生需要精准、规范地行医,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是不可以随便开药的。患者也要对自己负责,不要随意用药,要听医生的建议,配合医生的治疗。
  此外,张莉云强调,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不能“急性子”,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做好长期监测疾病,终身与之“搏斗”的准备。每次到医院复诊检查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目前的身体情况对患者生活方面和用药方面给予专业详细的建议。患者绝对不能觉得不难受、不严重就不来医院检查,会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D
和医生沟通要问开放式问题
  回到王先生父亲所在的神经内科。
  医生为王先生父亲做完体格检查后表示,从目前症状来看,有患帕金森综合征的趋势,如果要进一步确诊,建议做两项王先生记不住名字的检查。
  这次,没等王先生开口,父亲先说话了:“大夫,我这个病是不是不好治啊?”“帕金森不是手抖吗?我一点也不抖呀!”
  没等医生回答,王先生也开始了“进攻”:“大夫,在老家,有中医说我爸这症状是脑梗,还需不需要再做进一步检查?”
  对于父子俩的问题,医生边开处方边说:“首先这个病,不是每个人都会抖,然后在早期主要是靠药物控制病情发展,回去以后要加强锻炼,可以练太极、八段锦等,不要有思想负担。”
  “那还要注意些啥呀?”趁着医生在处方上签字的工夫,王先生赶紧问。
  “注意别摔跤,按时吃药,3个月后复查。”医生将处方递过来的同时,右手已经开始操作电脑叫下一位患者了。
  如何有效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也是一项技术活儿。
  张莉云说,患者找医生看病之前可以先准备好提问的清单,把自己的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写下来。但是,不要指望医生能回答和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和困惑。因为门诊医生给每个病人的平均时间是5—6分钟,最多10分钟。
  在与医生沟通时,张莉云建议,首先,要学会多问相对开放式的问题。如“医生,我的情况究竟是吃药好还是手术好?”不要老是问封闭式的问题,如“医生,我是不是得了XX病?我能不能不做手术?”这样问的话,如果遇到惜字如金的医生,用1—2个字就可以把你打发了:“是、不行”。
  第二,问题不要问得太大,也不要太纠缠于细节。有些患者喜欢问医生:“医生,你能否给我介绍一下各种产前筛查以及产前诊断的方法、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这样的提问就“太大了”,医生没法当场给患者写一篇“论文”。还有的患者非常谨慎,提问“太细”,往往与病情关系不大。患者也不要与医生有太多的寒暄、不要讲故事,要有针对性、直奔主题。
  第三,不要一次问很多问题,要分次提问。对于问题太多的人,医生会预判,会主动“踩刹车”,很简单地回答问题。更不要拿网上的说法来问医生或质疑医生,如“医生,网上是这么说的……”或者“网上说XX疗法更有效”。网上的说法太多,不靠谱的说法也很多,医生通常没时间和耐心去为患者辟谣。
  最后,不要老是问为什么,要多问如何解决问题。也不要假设医生是你,比如有的患者就会问:“医生,如果你得了我的病,你会怎么选择?”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情况,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医生的职责是帮助患者做选择和决定,而不是替患者做选择和决定。更合适的说法是:“医生,麻烦您帮我把治疗方法排个序。”或者这样说:“医生,像我这种情况的病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的更多?” 实习生 郝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