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8月0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白领至少消费8000元”

跟团游“被购物”搞起精准营销了?

  “工薪阶层3000—8000元,都市小白领段消费空间8000—20000元”“根据你的职业,咱们量体裁衣别掉价”。近日,云南某旅游团喊话游客购物的视频引发热议,让人不禁疑问,出门旅游“被购物”都搞起精准营销了?
  据报道,游客小敏和朋友报团参加6天5晚的云南旅游团,出发前旅游定制师向小敏表示不是购物团,无强制消费。旅游途中,导游却称“知道家庭住址”“不消费会追缴回补贴”,还把游客划分为三个消费等级。
  视频中导游“理不直但气壮”的发言,语气坦荡到让游客忍不住反思不买点东西、不留点钱是否是自己的问题,甚至按照游客的工作性质划分了消费等级,言语间精准的推广、成熟的话术,不难看出该类现象的难缠和背后利益链条的复杂。
  8月4日下午,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工作人员正在调查此事,有结果将及时对外通报。但就流传视频中“客人不消费,他是采取占便宜的心态”“知道你家的家庭住址,你的身份证号码我们都知道”,洗脑的同时还颇有强制、要挟的意味。而导游的话效果如何,“小敏和朋友买了五六千元的东西,有一个团友买了13万元的翡翠”给出了答案。
  旅行社推出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低价团”诱导消费,而旅行途中又通过种种形式强制购物赚取收益;消费者出门在外,活动的时间空间受限,个人信息掌握在导游等人的手中,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接受。但这样的过程带来的是消费者旅游体验不佳,当地旅游业的信用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导游服务是旅游业中的重要一环,而治理链条是贯通衔接的,个别“恶导游”事件偶然发生是个案,但如果类似事件长期反复出现,也许是旅游业生态存在问题。
  随着旅游业成熟化产业化发展,无论是规范管理提供服务的商家,还是保障购买服务的消费者权益,针对旅游市场乱象,还需要行业更高层面系统性地规划创新,而非“出现一例解决一例”的公关思维。比如对服务于一线的导游,“恶导游”是否因为“饿导游”,还需要考虑到这一群体的从业环境,推进市场化评价实现服务与收入“量体裁衣”;对于消费纠纷,可否落实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督,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维权渠道等。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