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7月1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延伸阅读 嫦娥天宫北斗天问神舟鹊桥悟空……

以中国式浪漫为航天器命名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备受关注,除了尖端技术,航天器的名字也格外“吸睛”。“北斗”“神舟”“羲和”“嫦娥”“祝融”“天宫”……这些名字不仅蕴含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文化,更见证了中国人一步步实现先人伟大畅想的光荣历程。
  1985年,中国人要研制属于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名字毫无争议地被确定为“北斗”,这一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自古以来就被用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
  1994年,一个名字最终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的名字,它就是——“神舟”,其含义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同时又是“神州”的谐音,兼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
  2004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来自“嫦娥奔月”这则浪漫的古典神话故事。数年后,“嫦娥三号”的月球车定名为“玉兔”,这个名字由数百万网友票选产生,伴随“嫦娥”一道奔月。
  2013年,中国空间站整体被命名为“天宫”,这是炎黄子孙关于天阙最美好的想象,静谧、安宁、和谐,美如天境。
  2015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取义“领悟、探索太空”。另一方面,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犹如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探测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2016年,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了星际之旅,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
  2021年,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祝融”成为我国首辆火星车的名字,彰显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2021年,随着“羲和号”的成功发射,中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