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6月2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他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教育展示基地

陈列着5000余件藏品

  他叫田培林,今年60岁,是晋城市沁水县固县乡安上村一位普通农民,但他做的事一点都不普通。多年来,田培林一直致力于传承农耕文化。
  从30多年前偶然接触到农耕文物再到交流收藏,这些年,田培林在传承农耕文化上勤勤恳恳。田培林的农耕文化教育展示基地,位于沁水县固县乡高村村社沟的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院内,这里的综合展览馆陈列着铁器、古典家具、木器、刺绣、书画、古币等藏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耕农具正逐步被淘汰,有的人家甚至将农具当作废物丢弃。面对这一情况,田培林深感忧虑,“时间久了,传统的农村乡情文化会消失,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农耕器具为何物。”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田培林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农耕文化实物收藏之路。他走遍乡村搜集人类生产、生活的农耕工具、民间民俗物品,包括用来开垦、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加工的石质、玉质、铁质、木质等农具。
  如今,在沁水县农耕文化教育展示基地收藏的各类物品,数量达到5000余件,最有收藏价值的是沁水县农林水利局1956年印制的《马病中药治疗法》一书和罕见的绘画集书。
  每当凝望这些在时光中变得斑驳的藏品,田培林脑海里就会想象出农耕时的劳动场景,这是一个农民饱含深情的回望。田培林总觉得,这样的画面不应该只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这里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故事,我希望把所有老物件展示给下一代人,让他们也充分了解我们曾经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养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很多中老年人见到农耕器具时,还能回味起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血脉相连的乡土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农耕文化教育展示基地为他们提供了学习、鉴赏、弘扬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场所。
  田培林表示,农耕文化教育展示基地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他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
  记者丁婷婷通讯员马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