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6月1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3]
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

关爱留守花朵 呵护健康成长

  刘新平 197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在临县安业中学任教,199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临县教育局工作,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招贤镇中心校工作,2013年7月至2022年3月在临县白文二小工作,2022年3月至今在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工作。

  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创建于2019年3月,位于吕梁市临县临泉镇后麻峪村,前身是临县后麻峪九年制学校,是临县教科局立足全县教育稳定脱贫,针对贫困山区的孤儿、单亲儿童、特殊贫困儿童而兴办的全县唯一一所爱心学校,同时学校也是吕梁市留守儿童救助协会教育基地。学校特聘胜利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贾永强为名誉校长。学校现有学生216名,其中孤儿15名,单亲儿童146名,有98名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

校长爷爷的爱温暖稚嫩心灵
  踏着晨曦,迎着朝阳,记者一行来到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请扫码、测温、登记”保安礼貌提示记者一行,这是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入校园,恰逢学校升国旗仪式,孩子们穿着洁净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操场,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
  “校长爷爷,我的这颗牙掉了,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来?”
  “校长爷爷,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校长爷爷,我上电子琴课了!”
  “校长爷爷……”
  几个孩子围在刘新平身边问东问西,他耐心地为孩子们一一解答。上课铃响起,孩子们回到各自教室。
  “刘校长,孩子们怎么都叫你爷爷?”记者问道。
  刘新平笑着说:“这是孩子们对我工作的认可,同时,这也是极高的荣誉,我很爱他们……”
  “咱学校都是来自全县各地的可怜孩子,多数学生小小年纪就遭遇不幸,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心酸的故事。孩子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居多,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家里,常年难见父母一面。孩子们严重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怀,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学校从实际出发对孩子们实行全托管、全免费管理,解决孩子们生活学习问题。为减轻家庭接送压力,安排学生每月放假一次,但仍有少部分孩子只有在寒暑假才被接回家。“我平时在生活上尽量关心孩子们,周末会让学校餐厅为孩子们做粉汤、油糕、凉菜等特色饭菜改善伙食,极力为孩子们营造家的氛围。有时间就跟他们谈心,接触久了,孩子们就叫我‘校长爷爷’了。”刘新平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老师妈妈的爱照亮幼小心房
  “妈妈老师、妈妈老师……”杜晓林老师每天走进校门,孩子们就围过来,揪衣襟的、拽袖口的、拉手的,仿佛等妈妈喂食的雏燕。淘气包王彬习惯性地张开双臂向“妈妈老师”求抱抱,杜晓林抱起王彬,走进教室。“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妈妈的角色比老师的角色更重要,要先做一名合格的好妈妈,再做一名好老师。”杜晓林任二年级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班上共有学生36人,其中缺失母爱的孩子就有22人,其余几个孩子虽有妈妈,但由于妈妈智力障碍,对孩子起不到监管教育作用。
  杜晓林像妈妈一样,先从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做起:每个孩子的物品都贴上写有自己名字的标签,让孩子明白私人物品的归属;在班级制作借物表,物品短缺时孩子可以向同学、老师借,借物要登记,归还要签字,让孩子明白诚信的可贵。
  学校实行全托管,缝补衣服、理发、洗澡等都得杜晓林操心。常有孩子上厕所跟老师要纸,杜晓林包里经常备有卫生纸、创可贴、针线盒等孩子们所需的物品。
  桌上厚厚的学生心理档案,是白老师通过贴心沟通得来的。“刘海海,男,10岁,大后沟村,刚出生时妈妈离家,七八岁时,爸爸找了新妈妈。刚开始,刘海海不接受新妈妈,抵触情绪严重,经过辅导,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接纳新妈妈。杜娟,女,8岁,田家沟村,跟奶奶、弟弟住在一起,3岁时父母离婚,不接受爸爸再婚,正在辅导中。任思雨,女,12岁,秋水万安苑……”“刚来咱学校时,这么多留守儿童让我有些震惊,让我更加坚定要帮孩子们树立阳光健康的心态。”心理老师白老师略带激动地说。一次次沟通、一遍遍谈心,心有郁结的学生慢慢打开心门,倾诉着心中的烦恼。

生活老师的爱滋润着小小心田
  她们不站讲台上传道解惑,却教会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妈妈”是对她们最好的诠释。早上,生活老师根据天气情况提醒学生增减衣物,督促学生整理内务、洗漱,并视情况给予帮助;午休时,生活老师不时地在楼道巡视,确保学生都能按时休息;晚上,孩子们熟睡之后,生活老师确定每个孩子无突发状况并为他们盖好被子后才休息。
  很多孩子来到学校才感受到母爱。李平、李安4岁时母亲离世,父亲在外务工,二人和爷爷奶奶居住,奶奶患有脑梗,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刚进校时,二人必须由生活老师抱着才能入睡。“咱学校既帮助了经济困难家庭,又解决了单亲孩子上学问题,让孩子看到了希望。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改善,让孩子们感到了家的温暖。”家长对学校和老师都特别满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是老师,又是妈妈,老师把自己的爱给了孩子们。因为有爱,甘愿付出;因为有爱,乐此不疲,这些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双手为留守儿童撑起晴朗天空。
(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后记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创建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是临县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的重要举措。“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不忘为民生服务初心使命,奋力前行,为临县乡村振兴奉献微薄力量,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采访结束时刘新平校长满怀信心地说。
王楠/文 高乔生 张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