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6月0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砂岩地貌适宜开凿石窟

  □特约撰稿 覃轩
读地质·品山西
本栏目由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
  山西省地势起伏明显,处处雄峰险峡,奇观异景,悬崖刀削斧劈,山石千姿百态,瀑布如练似银,潭水碧波荡漾。本栏目拟以岩浆岩地貌、变质岩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等地貌类型向大家解读三晋大地上的地质奇观、形成原因及其机理。
  砂岩地貌是因砂岩发育而形成的地貌。砂岩的矿物成分、硬度和胶结程度的不同,发育的地貌也不相同。石英砂岩或由硅质胶结的砂岩,抗风化和侵蚀作用强,常形成相对高起的山岭;胶结不坚实的粗砂岩、长石砂岩则常成丘陵或盆地。我省的大同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都是砂岩地貌的典型代表。

1
大同云冈石窟:开凿在砂岩陡崖上
  云冈石窟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宏、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
  组成云冈石窟的岩石是形成于距今2.05—1.37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砂岩。我们的先人选择在此处开凿石窟,是有其特殊地质环境背景的。
  大同市区位于大同盆地中。大同盆地西侧的大山是洪涛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下部发红、上部灰白,发红的是太古宙28亿年前形成的片麻岩,发白的是2亿年以来中生代的沉积地层。上下两套地层中间为砂体,上部地层是从远在西面10千米的地方被整体推上来的。云冈石窟就开凿在这段砂岩陡崖上。
  大同盆地是新生代2500年以来汾渭裂谷开裂断陷下来的,盆地中沉积了上千米厚的砂砾、黏土。盆地下沉,西部山体相对隆起,于是河流下切,侵蚀出长1000米、深50米的大陡崖,也为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站在高处向南眺望,铁路线上的岩石以侏罗系红色泥岩为主体,而同高度的石窟却以砂岩为主。从两侧岩性变化可知,宽大的武周山陡崖是个巨大的凸面,它由一套主河床相的砂体沉积而成。看佛像上常有斜层理分布,佛身上常有泥质砂岩暗色条带切过,就可知道它们是侏罗纪河流相的沉积环境。从斜层理推断,当时水流从西北来,相对较缓,由于气候变热,泥质岩石富含高价铁而色鲜红。而在此之前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繁茂,是主要造煤地层。大同作为我国著名“煤都”,几乎半数以上的煤来自侏罗系。
  云冈石窟是鲜卑人南移,迁入大同建立北魏王朝后开始刻凿的(公元前453年),止于迁都洛阳后(公元524年),历时71年。属于当时的“国家工程”。整整经历北魏一个朝代,完整地保存了一代艺术风貌。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

2
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厚层状连续沉积的砂岩中
  山西另一处知名石窟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西南、晋祠西面的天龙山上,主要以佛教石窟闻名,为我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共有石窟25个。天龙山石窟最早起源于东魏(公元534—550年),历经北齐、隋唐、五代400年建造才最终形成如今规模。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天龙山海拔1700米,风光秀丽,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
  组成天龙山的岩石是距今2.6亿年前(古生代二叠纪早期)形成的砂岩和泥岩,以灰绿色、黄绿色、杏黄色泥岩为主,夹黄绿、灰绿色砂岩。砂岩颗粒粗而夹砾石,寓示着当时水流湍急;泥岩带暗色调,反映多雨而温凉的气候,它们是大陆环境中的河流相沉积。
  石窟像下方,有一层厚约50厘米的含砾粗砂岩,由于风化作用,砂岩中的砾石掉落,使得砂岩中布满大大小小的窟窿。
  厚层状连续沉积的砂岩,是人类雕刻石窟造像的最佳选择,天龙石窟就开凿在厚层砂岩中。2021年春晚,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次亮相,引来亿万人的关注。

3
太原蒙山大佛:大佛躯干砂粒粗细不同
  蒙山位于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是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西山大佛。
  和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类似,蒙山大佛也开凿于砂岩之中,不同的是,蒙山大佛的砂岩形成年代更早——这些砂岩形成于距今2.95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大佛躯干底部为中粒砂岩,中部为粗粒砂岩,上部为细粒砂岩,总厚15米以上。大佛东侧有人工开凿的多个洞穴,称为五龙洞,深约5米,高1.5米,历经1500余年。
  蒙山整体植被覆盖率极高,景色优美。据景区介绍,蒙山大佛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蒙山大佛比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高近46米,诞生年代则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