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6月0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0]

迎战高考专家教你摆脱坏情绪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年6月,对于有考生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黑色月份”。
  在这个“黑色6月”,如临大敌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将“焦虑”写在脸上的父母们。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不仅是对高三学生知识的检验,也是对父母和学生的心理考验。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减轻心理压力;身处考场,出现焦虑不安又该怎么办;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帮助孩子……专家给出的这份减压指南,希望能帮助每一个有考生的家庭顺利走出“黑色”。

本期专家
  “心旅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团体指导师 王晓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中央“十百千万工程”青少年心理成长课题研究员 李巧英

Part 1
考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个例
  每年高考前1—2个月,心理咨询都会迎来一个小高峰。王晓丽说,学生们或多或少会出现紧张、焦虑、担心、害怕的情绪,这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这些情绪以“病症”的形式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情况就比较严重了。上个月,有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咨询室——
马上就要高考他突然不想上学了
  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往往在意料之外。上个月初的一个周末,就读于省城一所私立学校的罗子豪(化名)突然说,他不想去学校了。
  听到这话,罗子豪的妈妈第一反应就是“没几天就高考呀,不上学怎么能行”,但还是心平气和地问了一句,“怎么了”?
  答案也很简单,“没什么,就是不想去”。妈妈想通过一顿“大餐”、一双他喜欢的球鞋来提高罗子豪的情绪,可都被拒绝了。
  回想这个周末,罗子豪在家的表现——不吃饭也不说话,晚上不睡第二天也不睡懒觉,就是玩手机……妈妈意识到罗子豪不对劲。
  是不是临近高考,压力太大了?当晚,妈妈辗转反侧,觉得有必要带他去医院做一次检查。在医院精神科,医生给出了焦虑症的诊断,并开了一些缓解焦虑的药。
  服药期间,罗子豪不情愿地被送到了学校。妈妈离开时,还叮嘱他“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
  可不到一周,妈妈就接到罗子豪从学校打来的电话,说他在学校,一上课就头晕难受,他要回家,等高考的时候再去……
  罗子豪被接回了家,可高考在即,妈妈心里不踏实。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妈妈带着罗子豪找到了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坏情绪来袭别抗拒试着接纳
  对于罗子豪这种情况,王晓丽直言,近年来,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高考前。分析原因之前,王晓丽先指出了参加高考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王晓丽说,高考前,孩子们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担心、害怕、易发脾气等情绪都是正常现象,因为青春期本就是一个极敏感的时期,而这些情绪又是一个人在遇到重大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情绪没得到正视、没有通过合理的渠道“排泄”出去,进一步发展就会通过躯体表现出来,像罗子豪一样,出现失眠、早醒、不想和人交往等症状,还有的孩子会出现胸闷头晕、暴饮暴食等。
  此外,有的孩子在认知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考试综合征”。王晓丽说,这些孩子在考试前,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考不好,进而自暴自弃。其实,他们担心的不是考不好,而是害怕达不到社会、学校、家庭对他们的期望。
  再有就是比较严重的行为上的问题,出现这类问题的孩子可能会伤害自己。
  究其原因,王晓丽说,其实是多方面的。现在社会信息太发达、竞争也很大,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度也很高,最先接受这些压力的其实是父母,而父母会在无形中把这些压力转给孩子。孩子们接过来后,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会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强,再加上学校、父母和自己的一些压力,情绪积攒起来,严重的就会出现自残现象。
  和喜怒哀乐一样,紧张、焦虑、烦躁、担心、害怕等都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它们出现的时候不要排斥、不要对抗,应该试着接纳它,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建一个“安全岛”。睡觉或起床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沙滩上,用沙子堆起一个很高的“床”(这个“床”就是一个特别安全的岛),放松身体躺在上面,听一听海浪、海鸥的声音。多练习几次可有效缓解焦虑。
  2.写情绪日记。把当天出现的一些坏情绪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下来,写完郑重地画上一个句号,表示结束。
  3.呼吸放松法。有意识地做深呼吸,吸气—吐气,循环练习10次,坏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Part 2
父母是高考的特殊“考生”
  高考前的心理咨询室,还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结果发现父母焦虑远远大于孩子。王晓丽在咨询过程中遇到不少这样的情况。其中,这个妈妈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
她让咨询师帮孩子提高分数
  这个故事有些啼笑皆非。
  5月的一个周末,吃过早饭,妈妈告诉肖育默(化名),她身体有些不舒服,上午要去一趟医院,下午带他去见一位做职业规划的老师。
  听到妈妈身体不舒服,肖育默赶紧询问妈妈怎么了?需不需要他陪同?可妈妈的回答有些支支吾吾、答非所问。
  肖育默大概猜到了——妈妈又要表演“善意的谎言”这出戏,他也早已习以为常。
  原来,妈妈要去的“医院”是心理咨询室。妈妈跟心理咨询师说了一大堆孩子的毛病,并表示下午要带孩子来咨询,希望通过这次咨询提高孩子的分数。但她上午来心理咨询室的事情不能告诉孩子。
  心理咨询师并不认同妈妈的说法及做法,表示得先看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妈妈离开前,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的胶布贴在手背上,假装刚在医院输了液。
  当日下午,他们如约见了面。
  和心理咨询师还没聊完,肖育默就发现,“这哪是什么职业规划,就是一次心理咨询”。
  “我妈还在手背上贴一块胶布,她根本没有生病。”肖育默有些无奈地表示,“我从记事起她就这样,有什么事都不直接说”。
  不过,肖育默表示,他理解妈妈的心情,但妈妈希望通过这次咨询帮他提高一些分数的想法,有点可笑。
  在和肖育默聊天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发现,肖育默在心态、行为和认知上都很正常,偶尔和父母发生冲突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于是,当天给孩子做咨询变成了给妈妈做咨询。
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放松
  高考也是对父母的一种考验。王晓丽解释,这种考验考的是父母会不会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能不能正确地帮孩子放松下来。
  王晓丽说,孩子特别容易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如果父母的情绪是平和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平和,他的情绪也会平和;如果父母每天都问“考得好不好”“语文多少分”“数学多少分”,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紧张、焦虑的情绪。
  高考前,其实有很多父母比孩子还焦虑。王晓丽说,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抱太大的期望,害怕孩子交不出对自己来说满意的答卷。
  王晓丽建议,高考前,父母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将要面临高考的孩子来说,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他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父母一定要学会帮助孩子,帮助他们放松,而不是给孩子施加压力。
  此外,父母一定要摆正对待高考的心态。王晓丽强调,父母的心态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只有父母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孩子才能接受这个观点。
  在孩子人生中的这一重要阶段,父母在缓解焦虑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
  在和高考前的孩子沟通时,父母一定要把对成绩的关注转移到别处,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生活,也可以聊一聊学习,但一定不能聊成绩。当然,如果不介意的话,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当年自己参加高考时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放松了,家长也就跟着放松了。
  其次,高考前,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要告诉孩子,在这次“大检验”面前,只要奋斗了,就值得拥有掌声。
  提醒:如果高考前,孩子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比如出现无法与人沟通、不想吃饭、身体出现相应“病症”、伤害自己的行为等,那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作为父母,如果焦虑情绪不能妥善处理,记得求助专业人员。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