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2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以色列无人机“一战成名”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无人平台重新崛起,最大的标志就是在战斗中直接参战,实现一战时期人们的梦想——代替有人平台,减少己方人员伤亡。
  1982年6月,在贝卡谷地,叙利亚的19个地空导弹阵地严密注视着天空。这是他们在苏联的援助下,花费10年时间、20亿美元精心打造出的对付以色列空军的保护伞。其中的主力萨姆﹣6地空导弹,曾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击落以色列近百架飞机,发挥了很大威力。
  6月9日下午,贝卡谷地突然拉响凄厉的战斗警报,叙军官兵飞快地赶到自己的战斗岗位,打开雷达。他们很快就发现并锁定了一批“敌机”,随即按照预定战斗程序射出导弹。山谷里红光闪闪,以色列“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中。但叙利亚官兵后来才知道,他们打下的只是以色列派来的无人机。它们是以色列在无人靶机的基础上,加装一些特殊设备研制出来的“侦察兵”“猛犬”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上,有的加装了一些雷达反射器,在叙利亚雷达显示屏看来,一两米长的小飞机变成了十几米长的战斗机,于是导弹纷纷射向它们。还有一些无人机带着电子侦察设备,截获了叙利亚防空导弹系统的雷达波,测出具体参数后,迅速传给预警机,预警机再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待命的战斗机。这些战斗机有的带着反辐射导弹,迅速把雷达参数输入导弹,然后发射,辐射导弹准确命中叙利亚防空系统的雷达,萨姆﹣6等防空导弹立马成了“瞎子”。相关信息还被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的“狼”式地对地导弹,它们也装着反辐射导引头,准确命中和摧毁了叙利亚的雷达。还有一些以色列战斗机带着激光制导炸弹,抓住对方“失明”的机会,飞临导弹阵地上空,投下炸弹。结果,只用了6分钟,叙利亚的19个导弹连、228枚导弹就不复存在了。
  当时空中还有一些以色列无人机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充当“战地记者”,从容拍下战地风光,传送给后方的指挥部。以色列指挥官可不是为了看看战果高兴,而是根据这些图像迅速评估出打击效果,这就是军事上很重要的“战场毁伤评估”。发现漏网之鱼后,他们就马上通知空中待命的战斗机追杀干净;看到轰炸效果似乎不够,他们会酌情让第二波、第三波飞机补充轰炸。
  贝卡谷地一战,“侦察兵”“猛犬”无人机可说是立下头功。它们虽然没有直接投弹,但角色已经不再是被动挨打的靶机、“陪练”,而是战斗机的眼睛、“帮凶”。
  此战过后,无人机声名鹊起,美军也从以色列采购了一些无人机,并得到以色列公司的授权,自己生产了一批RQ-2“先锋”无人机,广泛用于侦察、电子干扰、炮火引导和校射。以色列则继续发展,研制出专门打雷达的“哈比”自杀式无人机。
  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多种无人机也是战果不凡。比如陆军的“先锋”无人机为部队提前侦察,拍摄了大量伊军坦克部队、指挥中心、导弹发射阵地的图像。海军的“先锋”无人机引导大口径舰炮准确射击。在一次炮击中,还有伊拉克部队向无人机打白旗投降。无人平台俘虏了人类战士。
  这段时间无人机的大发展,是因为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发展有所突破。它们也促进了地面无人平台的发展,出现各种半自主、自主式无人车,执行扫雷、排爆等任务。无人平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时期。此后到21纪初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无人车也发挥了不容置疑的战略性作用。各国看到了无人武器的前景,都开始向无人平台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形成了新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随着相关技术不断突破,无人平台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摘自《无人胜有人——聚焦无人平台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