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2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科技赋能平台提供“一键化”服务

  (上接05版)
C
研发:信息共享也能安全,划分模块提升效率
  “安全应急智慧管理系统”设计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共享的安全性问题。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诉别人,还得保证别人不外传,这谁能做到?可是在调研中,他们发现,银行这种信息保密程度要求极高的单位,都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于是,牛健同设计人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一套可行性较强的信息保护方案出炉,信息安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牛健开玩笑地说:“看来,我们以后得经常激烈讨论,激烈才能事半功倍啊!”
  牛健是军人出身,在他看来,所有的战斗都是靠一线士兵来解决的,工作也是一样。因此,在“安全应急智慧管理系统”研发之初,他们常常将一线员工召集回来,通过座谈,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最希望解决的困难……将这些诉求进行汇总,再和设计人员商讨,初步的模块划分就出来了。于是,“风险管控巡查”“隐患排查治理”“施工现场管理”“事件处置”都有了自己的专属“岗位”。
  将风险辨识、风险管控措施等信息录入“风险管控巡查”模块形成二维码,工作人员通过扫码就可在手机上对照风险管控指标,对风险场所、作业环境进行动态检查了。“不用再对照纸质材料,帮工作人员解决了大麻烦。”牛健说。
  “隐患排查治理”模块更是厉害。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在做安全检查时,发现隐患直接通过此功能就能拍照上传。其他工作人员发现安全隐患,也可直接拍照上传至“隐患随手拍”,形成隐患清单。责任单位整改结束后,在隐患记录中提交整改措施、花了多少钱和整改情况。
  路产维护站(负责一段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部门)可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模块给施工单位下达任务,并指明任务的施工路段、时间、内容及占道情况。施工单位接到任务后,要把自己掌握的安全技术交底资料(即施工所涉及的所有资料)上传到系统。开始工作后,施工单位要上传施工现场的照片。辖区路政中队对施工区域警示牌、渠化标志摆放、个人防护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指导,并上传监管图片。
  和司乘人员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事件处置”模块。救援期间,救援单位可一步步将事故处理进展上传,最终生成处置时间轴。“这样既提高了事件处置效率,也实现了事件处置过程的透明化。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改进不足。”牛健说。
D
应用:原来事故堵车两三个小时,现在不超一个小时
“系统的研发工作从2021年4月开始,仅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牛健骄傲地说。
  为确保司乘人员的安全和系统的顺利运行,晋中高速在管辖范围内的路段增设了许多与系统配套的设备。
  例如,为降低团雾易发路段的事故发生率,安装了“雾区防撞系统”和30套“能见度检测系统”,用红灯或黄灯给过往司乘人员发出示警。“这两个系统可了不得,投入使用后,平均每月事故量减少近60%。”牛健说。
  为解决隧道内侧翻车辆救援难题,他们与专业机构合作研发了“隧道救援扶正系统”。原先的扶正系统,是从车辆上方将翻倒的车辆吊起,再把车翻正。但隧道空间有限,这种方法不适用。新的扶正系统,是将翻倒的车辆从下方托起,再用力臂(类似于人的胳膊)将车辆一步步扶正。“利用这个系统在隧道内工作,既缩短了救援时间,也不占用其余的车道。”牛健说。“研发系统,我们投入了很多,所获得的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牛健说,比如发生事故传递消息,以前靠微信群传,第一个人说了12345,传10个人,就有可能变成54321。而通过系统,信息的可靠性得到提升;突发事件处置,现场人员靠打电话口述传输信息,远远没有图片来得真实。现在,执法人员通过执法记录仪,运用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传送回来,后台就能了解现场的所有处置情况;高速路堵了,执法人员过不去,监控也拍不到,可以利用无人机拍摄。通过无人机传送回来的数据,后台工作人员就可以就近调度队伍过去,尽快打通堵点。
  原来处置事故,高速公路经常两三个小时通不了,现在绝不超过一个小时。另外,系统可以对养护施工工程、路肩修护工程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控,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自2021年6月全面上线以来,“安全应急智慧管理系统”已参与交通事件处置534起、监管涉路施工作业214项、完成公司9500多处风险点日常巡查、全流程管理隐患治理工作23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扩宽和整合了信息报送渠道,直接联通了公司管理层与基层单位一线员工,使晋中高速的安全生产工作迈入快车道。“‘安全应急智慧管理系统’还会不断完善。”关于未来,牛健侃侃而谈,比如,和保险公司协作,开发“轻微事故一键定责”功能。当司机在高速公路碰了护栏后,无须站在原地等,拍照上传以后,申请一键定责,就可以进行理赔了。再比如,高速公路上有很多监控,以前监控信息不对外开放,就连现场做应急处置的管理人员都拿不到。现在,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中通过“路况轻松可查”功能,看到所有路况信息。“未来,希望可以对公众开放,大家就可以根据路况信息随心选择出行方案了。”牛健说。 记者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