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2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4]
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东团村

“小项目”撬动村集体经济“大发展”

  管头镇东团村西距乡宁县城7公里,东距管头镇政府5公里,“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受着城镇发展辐射带来的实惠;连接市县的主干道——七明公路穿村而过,青兰高速乡宁东口开在东团村的村头,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车辆来往过境;下辖8个自然村810户2378人,全村土地面积3.6万亩(其中耕地5400多亩、林地2万余亩),经过多年平整建设,近5400亩的耕地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质资源。
  乡宁县东科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管头镇东团村长镇村,成立于2020年6月,总投资300余万元,是一个集油料作物种植、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村社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10亩,厂房包括精炼车间、灌装车间、库房、分拣车间、化验室;现有设备设施主要是榨油机、脱壳机、炒料机、炼油机、过滤机、蒸炉、空气能变压器;固定资产大约273万元,年加工能力1100吨,出油300余吨。

因地制宜破解“空壳村”难题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东团村,油料加工厂里机器轰鸣、油香四溢,工人们各负其责忙碌着榨油。这个油料加工厂是该村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袋袋葵花籽不仅为村民榨出了“希望”的葵花籽油,也撑起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我们村以前没有实体经济项目,都靠附近的厂子,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后来附近的厂子关停了,更是没了收入来源。”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彩祥坦言。“空壳村”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发展陷入困顿,村民们的生活也不好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一难题如何破解?一直困扰着村委班子成员。“经过参观学习与考察研究,我们发现村内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现有耕地面积5398.45亩,以种植玉米、土豆、油葵、油菜为主,为开办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厂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李彩祥介绍。
  说干就干。在村委努力推动与管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6月,该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全体村民入股经营,盘活资产资源。对锅炉房空闲资源进行更新改造,改建厂房,形成规模,成立集油料作物种植、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乡宁县东科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购买了榨油机、脱壳机、炒料机等。至此,油料加工厂上马开工。

科学经营惠及全村群众
  油料加工厂建立前期,主要为本村及周边群众加工菜籽和稻谷,用途以自用为主。在运作熟练后,开始走上市场化发展的轨道。
  要进入市场就得有订单。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彩祥化身业务员,积极向各企业单位做宣传、拉订单。“在政府‘搭线’、帮扶单位支持下,我们油料厂的名声总算是打出去了。”李彩祥笑道。
  为了完成订单,以不低于市场价向村民收购葵花和油菜,只需一个电话,村里就会派人入户收购,帮助村民在家门口轻松卖掉农作物。不费运费、不费时间、不需人力,足不出户就能让农作物稳定出售,让村民收益有保障。
  油料加工厂惠及村民,除了收购农作物,还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村民张红芳便是受惠者之一。“上半年我在北京打工,如今回村里上班,工钱一个月三四千,并不比大城市里差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照顾家人,我很满意。”张红芳说。一谈到现在天天都能看见3岁的孩子,张红芳更是喜上眉梢。

反哺集体推动乡村振兴
  走进油料加工厂看到,榨油机正轰鸣运转。一间仓库内,一袋袋葵花籽和油菜籽堆放整齐;另一间仓库内,已经包装好的葵花籽油和核桃油“整装待发”。包装纸上,“纯正无污染”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原生态、绿色成了产品畅销的保证。
  根据油料加工厂投资盈利模式和预期收益水平,以及收益分配机制,全部收入提取30%作为集体经济公益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建设;40%纳入村集体;30%用于油料加工厂及管理运行。
  2020年12月试运营以来,生产葵花籽油21万斤,核桃油1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为集体增收3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用盈利资金完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为打响产品品牌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李彩祥介绍。“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东团村人用他们朴素的情怀、勤劳的双手、执着的精神在致富道路上坚定前行着…… 秦榕/文 张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