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19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张衡的地动仪是假的?

  逸史新语

栏目主持人 史壮宁
  文史学者,已过知天命之年,现供职于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正史中是有记载的,196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怎么造的、什么原理、测到了哪次地震等。但让人非常不解的是,公元132年,张衡造出地动仪,公元134年,它测到了陇西地震后就再无音讯,在后来的史料中再也查不到有关它预报地震的记载,甚至连这台地动仪也消失得杳无踪迹。
  后世对这件神秘的仪器充满了好奇。好奇之后就有了众多的质疑声,认为用这样的机械装置来预报地震不科学,没有实用性,所以它才失传了。观点最为尖锐的是奥地利人雷立柏教授,他曾撰写了《张衡:宗教与科学》,认为中国人对张衡造出的地动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正是华夏科学停滞特点的典型表现”。
  很多人随声附和,有人认为它就是个模具,方舟子先生也鼓噪说,它甚至只是个摆设。
  这样的声音甚嚣尘上,在2017年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有关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了。
  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欠妥。
  首先,我们看到的地动仪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根据记载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制成的,本身不是汉代的地震仪,只是一个近似的复制品,根本没有实现百分之百的复原,所以要求它预测地震有点荒唐,拿它来否定张衡的地动仪更神似于隔山打牛。
  其次,张衡的地动仪可能毁于东汉末年的战火,复制不了不等于它不存在。古人的黑科技失传的很多,我们不说鲁班先生的木人木鹊,也不说诸葛亮先生的木牛流马,就马王堆中出土的那件素纱禅衣,仅有48克,以现代的科学技术我们都做不出来,如果不是真品出土,摆在那儿让人亲眼所见,你会不会以为古人对于这件“轻如蝉翼”的纱衣的描述也是吹牛?
  再者,古人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制造出一个地动仪并不是制造出了宇宙飞船,复制不出正说明了先人的伟大。就像河图洛书,我们到今天为止也没有破译出这神秘的“宇宙魔方”,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虚心”地认为,它不存在,然后从我们的文化当中把它“删除”掉?
  何况,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下,冯锐先生所率领的团队在比《后汉书》早的《续汉书》,以及《后汉纪》等七部古籍中找到了更多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196个字的记录,变成了238个字。通过这些文献,冯锐他们算出了张衡地动仪的高度、悬垂摆长度、振荡频率等。与此同时,课题组调来了陇西地震的历次波形图。通过对波形图的计算,证明张衡的地动仪在公元134年的确测到了陇西的地震。那么,张衡的地动仪就不再是“传说”和“神话”。
  更何况,如果后人没本事复原地动仪,不能证其有,那么有谁能证其无呢?有没有哪位物理学家能给出让我们信服的观点或者试验,说明地动仪只是个不靠谱的玩具?目前也只能是一些凭空的猜测,更何况,奥地利教授是从事语言、哲学和宗教学研究的,所以虽然他有怀疑的权利,但是这个怀疑的含金量也太稀微了吧?
  所以,本人坚定地认为,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地动仪是能够测到地震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把张衡和地动仪请回历史课本是有必要的,既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为什么不呢?

■延伸阅读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