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1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3]
传承文化自信连接古今力量

创新让博物馆频频“出圈”

  今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何谓“博物馆的力量”?是穿越朝代更迭却千年不灭的实物见证?还是斑驳褪色却依旧熠熠生辉的青春印记?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力量的加大投入和普通公众的热情参与,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博物馆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多元”力量。

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湖北省博物馆,其联合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承办的主题展览“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揭开面纱,崇阳铜鼓、秦公镈等文物惊艳亮相,跨湖桥骨哨、楚季编钟等重要的音乐考古新发现也逐一登场。
  “这一展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有代表性的音乐文物,完整梳理了我国早期乐器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礼乐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征。”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说。
  近年来,诸如此类向各地博物馆邀约、借展而特设的大型主题展览不在少数。全国各地文博单位呈现出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收藏多元的显著特点。
  “博物馆的力量源于文化的力量、来自时光的积淀。”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说,河南博物院立足文化内核,深入研究博物馆藏品,创新展示传统文化元素,让河南博物院更有力量,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在辽宁沈阳有一家独特的共青团博物馆,收藏了3000余件共青团奖章、证书和入团志愿书等。一个个奖章、奖牌,一份份发黄的入团志愿书、申请书,真实地诉说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的百年历史征程。
  今年68岁的陆君祥是一名退休的党校教师,酷爱收藏的他经过多年收集,筹建了这家共青团博物馆,在家人的协助下,3000多件关于共青团的藏品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进行展示。
  “通过这些藏品能清晰地看到共青团员百年不变的初心和家国情怀。”陆君祥说,希望这家博物馆能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前进的力量,坚守初心和使命,走好成才之路。
  如今,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均衡发展,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健全。
  中国建筑科技馆近日收到46幅《百年武汉老建筑》系列作品,并将其作为展览补充内容常设展出。在武汉市中心,这座开馆不到两年的“年轻”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50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卡”地。武汉市民刘先生在参观后说:“中国建筑风格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各不相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以多媒体方式接受建筑的科普学习、观摩建筑模型,还能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老建筑之美。”

交流互鉴的力量逐渐深入人心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是收藏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开展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成都平原的水泽孕育了灿烂而独特的古蜀文明,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接续努力,让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遗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以“金沙-古蜀文明”为依托,深化古蜀文明与天府文化、古蜀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纵向和横向对比,至今已联合国内外30余所文博机构举办了数十个专题展览,向世界展示古蜀文明乃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世界代表性古代文明的展品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说。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文物走出国门参展。2012年以来,湖北省博在美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文物外展33项,并引进意大利、新加坡、美国、捷克等10个国家的展览37项。
  “博物馆在促进文明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巨大的力量。”方勤说。
  展示形式日益丰富、对外交流硕果累累,当今博物馆已高频次地成为“国家文化客厅”,充分发挥文物“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和力量,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0岁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在谈到“博物馆的力量”时说:“我平生皆乐于造访文物胜迹与博物馆,博物馆所营造的文化场景使人沉醉于历史中,更是激发民族之独特审美情感。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华文化,有赖于博物馆的力量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从单一展示到时空交融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工作更加紧凑了,工作人员走访拍摄北京市各区抗战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力争用真实、感人的画面将丰富的革命记忆转变为人们心中的红色烙印。
  “通过运用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纪念馆动态信息、文物藏品、历史研究成果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介绍,疫情期间,抗战馆积极创新线上服务,结合重大纪念日节点举办线上直播活动,打造线上虚拟展,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地了解展览内容。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各地博物馆迅速转型,推出“云”观展、“云”讲解直播等系列线上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教育“不打烊”。“以前我们强调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功能,现在我们更强调博物馆的研究、社会教育等功能。”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博物馆的力量既是时空交融的力量,也是社会参与的力量。
  如今,博物馆已逐渐转变为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甚至影响时代的知识服务型机构。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各地文博机构着力加强博物馆的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博物馆系统专业人才队伍。
  “如何让相对专业的讲解词‘活起来’,这需要大量的补充阅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洋在工作3年多的时间里摸索出独到的学习方法,尝试让自己的讲解内容更有贴近性、更有力量。
  志愿者是这支专业队伍的“补充剂”,更是“强化剂”,武汉革命博物馆“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由社区离退休干部群众、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分别组成“红巷爷爷”“红巷青马”“红巷苗苗”特色团队,总计2000多人,老、青、少三代人接续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高冷小众”到催生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承担的功能和潜在的力量也在不断丰富。特色展陈、研学讲座、文创IP孵化、沉浸式展演……昔日稍显“高冷小众”的博物馆,如今百年的“热烈鲜活”,构建起连接古今的公共文化空间。
  从风靡全网的“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到座无虚席的华夏古乐团演出;从以“青玉人首蛇身饰”为原型的玉佩棒棒糖,到国内率先上线的文物“AR弹幕”服务……近年来,馆藏一众“中原珍宝”的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创新、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频频“出圈”。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市场总监刘维告诉记者,去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将考古工作场景数字化,仅“十一”假期就吸引3000万实名用户体验“在线考古”。
  近10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不断增加陈列展览数量和文化含量,观众显著增加,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文化消费。
  据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介绍,三星堆“火”了之后,博物馆游客数量暴增,其中不少是青少年。三星堆博物馆通过展陈升级、开放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上新”文创产品等手段,让博物馆发挥了更大的传播力量。
  2021年,三星堆文创产品实现总销售额2728.4万元,IP授权实现销售额580.4万元,文创产业总产业达6362.9万元,观众不仅能在博物馆大饱眼福,还能将这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带回家”。
  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湖北省博物馆“上新”了多款热销文创产品——越王勾践剑U盘、虎座鸟架鼓徽章、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书签……它们与陈列文物遥相辉映,释放着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