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1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诸葛亮、达·芬奇都“研发”过无人平台

  现在人们在新闻报道中听到的无人平台大都可以上天入地、充满智慧、无所不能,于是很自然地会以为,无人平台是各种现代技术的创新技术综合体。然而,这样的理想绝非始于今日,无人平台的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产生,只不过栖身于东西方的神话、小说中。
  1979年,在埃及东北部荒芜沙漠中的阿拜多斯古庙遗址,英籍考古学家韦斯内在浮雕壁画上看到了一些和现今飞机的形状非常相似的浮雕,还有一些图案状似现在的直升机、潜艇、飞船,甚至还有像UFO的。
  在开罗博物馆的22室陈列着一架木制飞鸟,是1898年在埃及萨卡拉一座4000多年前的古墓中发现的。这个模型与现代飞机、无人机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通过风洞试验鉴定,它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滑行相当长距离。
  现代人的理想与那些埃及人别无二致,只不过不再是静态的浮雕、模型,可以飞上天了。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已经研制出很多种仿生机器鸟、扑翼无人机。比如2014年德国科学家研制的Smart Bird,外形有很高的仿真度,能很好地模拟鸟类飞行,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行启动、飞行和降落。它通过无线电遥控,没有遥控信号时能在天空自主滑翔。
  在中国古代,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大概是最早的足式无人平台。史书《三国志》明确记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发明并使用了木牛流马——“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正是靠这种在当时效率高于其他运载方式的平台,保证了汉中十万蜀军的粮草供应。木牛流马分为木牛与流马,但是到底长什么样、怎么行驶,至今仍是个谜。当代人只能依稀从文字记载中一窥其面貌,但众说纷纭、未知真假。在《三国演义》里,将其描述为“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人行六尺,牛行四部”“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按这描述,它是靠四条腿移动的。北宋的陈师道则写过:“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根据这些描述,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
  另一种解释更让普通大众津津乐道——木牛流马是一种可以自主行走的腿式无人平台。据说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也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遭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按这里的描述,木牛流马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了,更接近现在所说的足式机器人。
  在欧洲中世纪,达·芬奇也曾设想过飞行器、无人车、机器人。比如他曾在手稿中绘制了一种自动车,略小于现在的普通汽车,木结构,以桶状弹簧发条作驱动,通过齿轮带动车轮转动。齿轮上还安装有一个个月牙状的减速板,弹簧碰到这些减速板时就带动齿轮将速度降下来。这可以视为无人驾驶的雏形。
  达·芬奇设想的人形机器人,用木头、皮革和金属制造外壳,内部也是用齿轮作为驱动装置。通过一系列机械杆、齿轮的咬合、传动,机器人可以挥舞胳膊,可以坐或者站立。它的头部甚至可以转动,开合下颌,就像要和你说话。
  无人平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做梦、勇创造、去实现”的,神话与科技结合的历史大剧。当然,这个梦想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无人平台真正的大发展,也是在几经轮回后才走上快速道。
  摘自《无人胜有人——聚焦无人平台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