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3月2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我省第一位获得“大国工匠”殊荣的职工——周建民

精雕细琢40年手工量具开先锋

  先在研磨板上擦一层煤油,撒上白色金刚砂,均匀铺开直到砂粒不可见,然后再拿起一个测量块,用大拇指按住,来回研磨,最终制作成量具。这就是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四分厂工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周建民,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制作量具的过程。他仅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
  近日,从省总工会传来消息,周建民获得了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第一位获得“大国工匠”殊荣的职工,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
精雕细琢
  40年来,周建民秉承着一名工匠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15000余件微米级量规没有一件出现质量事故,成为我省荣获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的第一人。
  一次,公司急需一套专用量规,经过几次数控加工,始终未达要求。无奈之下,生产调度员找到周建民。“连几百万元的高精密进口数控设备都干不了的活儿,我能行吗?”他有些犹豫,但思索再三,还是答应了。之后几天,他小心翼翼打磨着量具,手工操作对手的力度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稍不准确就会导致量具变形报废,他沉下心来,凭借着多年练就的功夫,开始进行手工微米级的研磨。这是一个比绣花还细的工作,他必须在保证形位公差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尺寸公差一丝一毫的变化。
  下班的军号吹响了,他没有听到;夜色降临了,他没有看到;送到工房的饭菜凉了,他干脆忘了。他细心研磨着,一丝一毫地向设计尺寸靠近。两天后,他精心加工出的量具一次精检合格,创造了纯手工完成几百万元进口数控设备完不成的量具的奇迹。“心无旁骛、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好体现。
敬业坚守
  40年来,周建民用自己特有的工匠人担当,组织带领团队破解着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
  2006年,一项许多人断言不可能做成的量规制作任务落到周建民肩上。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查阅,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他只能依靠自己。他开始精心编排加工工艺,用超乎寻常的“细心”,在1米长的平板上,一丝一丝地调、一秒一秒地找,饿了吃一碗方便面,困了在工案上打个盹,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工房。第四天,他终于做出合格量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8年,周建民开始了电磁枪的加工制造。这又是一次高技能“大考”。面对2米多长的枪体,他寻遍了国内深孔加工有经验的厂家,可都达不到要求。
  别人靠不上,就只能依靠自己。有人劝他:“你各种荣誉都有了,过几年就该退休了,还难为自己干什么?”他也问自己,为什么呢?或许是一名党员的担当,也或许是血液中流淌着的基因,让他最终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创新、失败、再创新……近一年里,周建民和他的团队几乎寝食难安。几个月下来,周建民瘦了六七斤,头发也稀疏了很多,但他说:“如果用瘦下来的体重和掉落的头发换来一个好的加工方法,那就太值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解决了枪体超深孔加工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强我国防献上技能工人最好的礼物。
无私奉献
  40年来,周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兵工匠人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内涵。他常说:“离开奉献精神,我们什么都干不成,什么都干不好。”
  在很多场合,人们都会问他:“作为一名技能工人,你是以什么样的成绩当选党代表的?”他的回答是:“坚守基因,一切为了前线;坚守技能,一切为了实战;坚守创新,一切为了打赢。”
  1982年从长治技校毕业后,周建民就开始了兵工之路。刚入厂时,他跟着师傅倒班工作。师傅带着一盒饭,从下午入厂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五六点钟,脏活、累活更是抢着干。他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师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了答案,因为师傅是一名兵工人,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师傅的影响下,周建民更加努力工作。1996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和师傅一样的人。面对鲜红的党旗举手宣誓时,他想:党员就是先锋,当一名最好的工人,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担当起强我国防的使命。
  2016年5月底,周建民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上登台授课。他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广州。其实,上世纪90年代,我就该来了。”那个时候,工厂不景气,他们分厂每月仅发200元生活费。当时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到南方打工,管吃管住每个月收入 800—1000元,有人劝他来,他拒绝了。之后,广州的一些单位用优厚的待遇挖他,甚至开出“在企业挂个名,有空过去指导一下”的条件,他还是拒绝了。他说:“不论淮海是穷是富,我的根在山西,在中国兵器。我在那里有更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不仅是一名兵工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道技合一
  作为一名高级工人技师,他做出了万余项高质量工具工装。家里的简单维修,他却无暇顾及:开水壶把断了,用铁丝绑一绑接着用;菜刀把掉了,老婆只能握着刀身切菜。直到快过年时,老婆埋怨无法剁饺子馅,他才把刀把装上。他不是不会修,只是心不在这里。
  40年来,他共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300余万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表论文11篇。他发展了几代兵工人在专用量规制造中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出“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绝技、绝活;总结提炼出“周建民操作法”,这是我省国防系统内首个以职工个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荣获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创新竞赛“一等奖”;2011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首批50个、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自己取得成绩外,他还有一个梦想: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多年来,他以岗位、班组、工作室、学校等作为“传、帮、带”工作平台,先后走进山西省十几所职业技工学校,传授技能、党的理论精神及工匠文化10000余人次。在省内四所职业学校建立了“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辅导站”,指导培训职工3500余名,培养出包括高级技师、技能带头人、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等在内的20余名高技能徒弟,被国家人社部授予“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
  40年来,他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以一位兵工匠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精湛的操作技能,为我国主战坦克、战机、舰艇等所使用的先进武器装备的交验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40年的精雕细琢、40年的道技合一、40年的无私奉献、40年的敬业坚守,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兵工匠人默默敬业的奋斗历程。
记者 乔静涛 通讯员 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