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1月1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

看数字技术如何拯救天龙山石窟造像

  重现造像旧日盛颜,还能与“佛像”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尊尊数字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在国内外展览上亮相,令人叹为观止。
  上世纪20年代,深藏山林间的天龙山石窟,几乎所有的造像头部被凿,部分造像甚至全身被盗,流散海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磨灭的伤痛。跨越近百年,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历时6年,实现了11座主要洞窟造像的数字复原,让观众领略天龙山石窟遭破坏前的辉煌瑰丽。
旧日盛颜咋重现?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后经北齐、隋、唐开凿,形成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其中,以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为特征的唐代造像,成为我国现存同时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世称“天龙山样式”,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龙山石窟艺术名扬天下之时,伴随而来的是不法商人贪婪的目光和牟取不义之财的欲望。天龙山之劫,其为祸者,正是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及其山中商会。
  上世纪20年代,在日本山中商会的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日本以及北美、欧洲。这是人类文明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在国内,遗存的是残缺的石窟,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在国外,展出的是孤独的造像,无法还原其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中美的意境。这极大地影响着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审美效果和思想境界,制约着其深厚文化底蕴和辉煌艺术的传播。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回忆,他首次看到天龙山流失造像的精美图片时,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怜惜、一种心痛。
  为了能够重现天龙山石窟的原始面貌,于灏将目光投向数字复原技术。
探索数字化保护
  造像被盗凿、流失,是一种文化的缺失。不容忽视的是,长期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天龙山石窟,还面临着被风化剥蚀的危险。
  距今近1500年的天龙山石窟,整体为砂岩。砂岩虽质地坚硬,但膨胀性低,抗冻性差,抗风化能力一般。受这些特性以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影响,饱经风雨的天龙山石窟,窟区岩体产生裂隙,造像不断风化。
  为加强保护,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修缮保护,解决了石窟岩体及洞窟的稳定性问题,改善了天龙山石窟文物保存的环境。但这些措施难以完全阻挡自然风化的进程,更多的是延缓。
  在此情况下,对石窟予以实体保护的同时,应尽早采用数字复原技术让更多人欣赏到天龙山石窟的旧日盛颜,也为后人留下珍贵史料,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毕竟,数字化是石窟更久远存储和更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为石窟技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开拓新的可能性和无限空间。
  2014年,在国家、省、太原市文物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开始对天龙山石窟进行数字复原。
复原好似侦探破案
  林徽因曾说:“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写部建筑史时,那部建筑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侦探小说。”
  2019年进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研究保护室工作的刘利小感叹,数字复原天龙山石窟造像的过程,确实好似侦探破案。
  数字复原,必须有很强的依据。整个过程,不仅需要查阅文献、对比老照片、核对被盗造像的凿痕以及凿痕的形状、尺寸,而且还要进行专家论证。此外,数字复原还面临两大问题:海外造像与石窟本体连接处破损,无法完全闭合;海外造像与石窟本体保存环境不同,颜色差异巨大。
  天龙山石窟被大规模盗凿之前,海外学者关野贞、喜龙仁、斯德本等人先后对其予以较为全面的考察。他们拍摄的照片,成为复原的依据。
  山中商会盗凿天龙山石窟后,对盗取的造像进行加工、修复。有的造像因被过度修复而失去原貌。由于天龙山石窟享誉世界,甚至有人仿造造像。面对上述情况,进行天龙山石窟造像数字复原的人员必须去伪存真。
  以已经回归的第8窟含笑佛首为例,专家通过图像对比法、成分分析法,最终确定这尊佛首为被盗凿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面的佛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剑锋说:“佛首正面原本覆盖颜料层,应该是后期经过了人为清理,大幅改变了佛首原貌,从而使实物与原始照片有很多无法对应之处。”
文物的“数字重生”
  数字复原,并非易事。刘利小表示,三维扫描、数据建模等技术,为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提供了保证。
  根据工作安排,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完成主要石窟本体的三维扫描、数字建模与11个洞窟的数字复原工作;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完成100余件海外流失造像的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信息采集处理工作。
  三维扫描能够快速采集高精度的表面几何模型数据,从而生成天龙山石窟外立面以及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石窟得以多角度展示。
  数字建模需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图像信息和位置信息,建立与三维扫描数据之间的关联,达到纹理映射的目的。刘利小说:“通俗地说,就是先扫描出立体的骨架和形状,再把色彩和纹理贴附上去,处理成高精度的彩色三维模型。”
  历时6年,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等三方团队一直在努力。专业人员的足迹遍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不同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11个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
让千年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数字复原技术,那些流失海外多年、分隔两地的造像终于“身首合璧”,也实现了流失造像的“数字化回归”,更让它们穿越时空与现代相连,使更多观众看到昔日天龙山石窟的原始面貌。
  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序厅,有一块长方形可触控大屏。屏幕上,显示有一尊三维立体菩萨造像。观众只用指尖轻轻点击、滑动,就可以将其旋转、放大,一睹其风采。这尊数字复原后的菩萨造像,就是天龙山石窟第6窟东壁南侧菩萨,现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天龙山石窟的守护者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石窟信息全部记录、重现在数字空间里,再利用3D打印,把洞窟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1比1整体复原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就是很好的范例。
  此外,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还以纱幕投影、数字长卷、3D投影、全息柜、沉浸式立体影院等展示形式,将石窟本体与被盗造像“合体”,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地展示石窟破坏前的风貌。
  历史文物是世界的宝藏。通过数字复原技术展示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原始风貌和艺术特色,打破了原生文物展示的时空局限,拓宽了活化利用的途径,可以让穿越时空的文化艺术能够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记者 梁耀华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