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1月1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2]

新的一年谣言终结真相聚会

第一场主题:一呼一吸

  2021年已经过去,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变化,不变的是,各类谣言依然此起彼伏,试图击垮我们原有的知识架构。年终岁尾,本报整理了2021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公布的200余条辟谣信息,对那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顽固的、容易反复出现的,我们要特别说明,坚决终止,用科学的解答,让它们彻底解体、消失。所以,这是一场真相的聚会。

口罩的防护作用主要靠熔喷布
  目前尚未发现有药物或植物成分能够有效杀灭新冠病毒。
  口罩防护是通过物理方式阻断,以及熔喷布的静电吸附作用来达到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目的。如果再加贴其他物质,势必会更增加呼吸的阻力。不仅会因呼吸不畅引起缺氧,还会因吸气费力使口罩气密性降低而造成漏气,反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选择正确的熔喷布口罩,一层就能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但如果选了不合适的口罩,再多层、再厚也可能没有防护效果。
  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由超细纤维组成。医用防护口罩用的熔喷布纤维直径更细,可以达到1到4微米,形成的熔喷布孔洞也非常纤细,使新冠病毒无法通过。
  佩戴多个不合适的口罩,不仅不能预防病毒,反而可能会给自己添病。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明确指出,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会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戴口罩可以减少呼吸道负荷
  口罩的作用是把空气当中的颗粒物及吸附在颗粒上的病原微生物排除在人们吸入的空气之外。戴口罩既可以防病,也可以减少呼吸道的负荷,对个人、家庭、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儿童、成年人不会由于坚持戴口罩,使呼吸道变得更加敏感、不适应。
  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防闷神器”是在口罩里面加一个支架,会影响到口罩的密合性,令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规范化佩戴口罩时,需要双手把口罩捂住,用双食指进行鼻夹塑形,贴合脸颊。“防闷神器”的支架一般是由塑胶制成的,形状统一,难以符合每个人的脸型,又容易发生移位。如果支撑幅度过大,容易导致口罩两侧缘出现缝隙,影响口罩的气密度,削弱其防护性。而且,过大的呼吸区,也会令呼出的水汽难以蒸发,湿热的气体积聚起来,只会让人感觉更加闷热。
  医护人员在高风险区域使用的N95等口罩,虽然也有支撑结构,但这是在确保没有漏气的情况下进行的支撑,原理上是不一样的。
“清肺食物”并不存在
  营养学上不存在“清肺食物”。
  木耳:食用后会进入胃,然后进入其他消化道,与肺部并无接触,不能起到清肺作用。
  猪血:食用后排出的粪便会变成黑色,这是由于其铁含量很高(每100克猪血含8.7毫克铁),肠道内的代谢废物在铁元素的作用下变黑,与PM2.5无关。
  梨:“吃梨润肺”的说法目前也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很多人觉得吃梨可以滋润嗓子,通常是因为梨的水分含量高,可缓解咳嗽症状,其实多喝水效果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一捂就晕”不太可能实现
  作为吸入性麻醉气体,七氟烷和乙醚即使再“厉害”,也绝对不是神话故事里的仙气。它们必须在人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麻醉效果。因此,很多影视剧中出现的“一捂就晕”,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而民间传说的“拍花子”事件,都是在恐惧心理影响下产生的以讹传讹。在临床麻醉中,还没有如此“神奇”的麻醉药物。即使有,也需将药物应用到特定剂量,并保证足够的持续时间,才可能达到效果。先不说药物成本之高,单说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精准把握,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做到的。
用氢气治疗还属于医疗行为
  虽然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氢气有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相关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目前不论是科学原理,还是实际医疗应用,对于氢气的作用尚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
  而诸如“吸氢”或引用“富氢水”这样的方式,氢气并不能针对性地到达病灶。即便在实验室或临床应用上有一些突破或进展,但目前使用氢气治疗或预防疾病仍属医疗行为,应在具备正规资质的医生指导下,在医院或医疗机构中开展,而不要选择非正规机构或家中自行操作。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