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1月1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0]

奇趣逸宕《石门颂》

  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墨为创作工具,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为目的,用简练的线条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声的乐。让我们一起学习,以期掌握基础练习方法,学会欣赏书法作品,从而更好地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主持人:胡海玉

北京大学校友会书画协会理事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三晋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常务院士
山西城镇书画院常务院士

  《石门颂》是一块摩崖石刻,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制。该石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叙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为民修复当地褒斜道的事迹。系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在我国书法史上是一座丰碑。大型工具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上的“辞海”二字,就选自《石门颂》。

《石门颂》的艺术特征
  一、从章法来看,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将隶书的整饬变为灵动,把规整变为奔放,显现出汉代时期书法结字大胆放纵、飘逸新奇的风韵。
  二、从笔法来看,通篇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古拙自然。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逆入逆出,含蓄蕴藉,横画不平,竖画不直,行笔处又遒劲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钧;转折处或方或圆,又往往断笔另起;笔画横竖撇捺粗细变化不大,在燕尾或捺画的末端,也不过分加重;线条之流畅遒劲,在古代刻石中罕见。近代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先生在《平碑记》中称赞《石门颂》行笔“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三、《石门颂》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由于点画的错落,不但使许多字的结体出现新的体势,而且加强了字里行间的特别趣味。此碑中有的字结体可谓是放大了的竹木简字,如“为”“帝”“寒”“守”“八”“荒”等,特别是“命”“升”“诵”等几个字竖笔刻意拉长,保留了汉代简书的遗韵,显得大胆放纵,在全国现存的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
  四、《石门颂》古拙飘逸的鲜明个性,影响着清代以来的中外书坛,对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当代书法家牛丸好一先生认为:“《石门颂》兼备秦汉古铜印结构法度,一个字就形成一个壮美的小宇宙,是极优秀的作品”。而清代张祖翼先生评论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学写《石门颂》的几点体会
  本人学写《石门颂》,曾有幸受到著名书法家王治国先生悉心指点,现在归结起来,学写《石门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严格运用隶书的笔法。中间运笔遒劲沉着,要使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横的笔画不能出现明显的“蚕头燕尾”;在转折时,要运用篆书的笔法,切不可用方笔;在波磔处,要平缓将笔送出,切不可重压笔锋。
  二、要仔细研究《石门颂》与别的隶书碑帖的不同之处。《石门颂》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朴拙雄强。其笔法变幻莫测,雄健舒畅,结体大小不一,横笔不平,竖笔不直,起收无迹,自然率意,奇丽多姿,妙趣天成。因此,在临写时,要潜心体会研究它的结字特征。
  三、书写《石门颂》,运笔可以有小小的提按动作,要徐徐行笔,否则容易使笔画流于纤细油滑,失却汉隶凝重浑厚的风采。同时也要大胆运笔,使写出的字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