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11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柿柿”如意,冬日枝头最后的红

  在树叶凋零的冬天,独留枝头的真正“当红”水果,非柿子莫属。只不过,对于大多数鲜柿,由于其口感生涩,使得很多人对它“爱恨交加”。
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史
  柿树性喜温暖气候,适应性强,是我国各地广泛栽培的一种果树,也是我国原产最著名的浆果之一。除东北、西北高寒地区之外,全国其他地方都有栽培,以华南的广西和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栽培最多,福建、安徽和广东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
  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采食柿。关于柿的记载,较早见于《礼记·内则》,书中提到菱、椇、枣、栗、榛、柿。西汉时期的《上林赋》中也有枇杷、橪、柿的记载。东汉时,可能已经出现果实较大的柿品种,蜀地学者李尤在《七款》中提到“鸿柿若瓜”。《说文解字·木部》中对柿的释义为:“赤实果,从木市声。”稍后的《食经》已经记述了用草木灰汁使柿子脱涩的方法。很显然,到汉代,柿子已经是为人熟知的一种水果。
  明确记载柿子栽培的文献是西汉王褒著作的《僮约》,文中提到:“植种桃李,梨柿柘桑。”稍后,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也记载当时成都附近,“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这进一步表明柿树当时在四川盆地已普遍栽培。
古人用柿叶临书作画
  目前,学界认为,栽培柿的起源和发展与我国野生的两种柿属植物——油柿和君迁子有密切的关系,但其确切的起源地区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有学者考证指出,一些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椑”,实际就是指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柿。福建栽培柿的著名品种中就有一个叫“安溪油柿”。江苏、浙江的一些地方至今仍把油柿叫作“椑柿”“乌椑”等。由于油柿的果实中含有大量单宁,是制漆的重要原料,所以也叫“漆柿”。
  可以肯定的是,到唐、宋两代,人们对柿的培育、改良已经非常成熟,极大地丰富了其品种。唐代文人段成式在千古奇书《酉阳杂俎》中,总结了柿有七个方面的优势:“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足见当时人们对柿的喜爱。
  关于用柿叶临书,还有一个典故。《新唐书》载,有位叫郑虔的文生,他“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某一天,他听说长安城的慈恩寺里有不少柿树,于是常常到寺中取柿叶练习书画。后来,他将自己用柿叶创作的书画,进献给唐玄宗,由此得到赏识。
中国甜柿“自成一体”
  柿的品种,根据其果实脱涩与种子产生的挥发性产物间的关系,可分为完全甜柿和非完全甜柿两类,后者又可细分为不完全甜柿、不完全涩柿和完全涩柿。我国传统产区绝大多数柿品种为完全涩柿类型,如磨盘柿、恭城水柿和富平尖柿等。而完全甜柿类型无须人工脱涩、去皮即可脆食,改变了传统的食柿习惯,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果树。
  近年来,随着进口水果风靡一时,不少人认为来自日本等地的甜柿才最“正宗”。其实,我国科研人员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原产甜柿类型(中国甜柿)的自然脱涩特点和遗传背景独特,是与日本甜柿相互独立起源的完全甜柿类型,在完全甜柿遗传改良方面甚至较日本甜柿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国柿种繁多,分布广泛,但甜柿集中分布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尤以湖北罗田县的分布数量最多,迄今仍可见两百年以上的古柿树。
  据 《园艺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