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11月0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老人爱囤旧物,那都是有原因的

  “家里的老人特别爱攒垃圾,不仅自己家的纸盒和塑料瓶要攒着,还要去外面捡。”“不能理解,那么贵的房子囤的全是捡回来的破烂儿,怎么说都不听,偷偷丢掉还跟我急。”“老旧的东西,一件不舍得扔,都在家里堆着,用不上还占地方”……因为老年人爱囤旧物的事,很多人苦不堪言。该怎么看待、处理此事?本报邀请太原市杏花岭区精神康复医院心理咨询师马超作了分析解答。

案例 1
父母囤旧物抢占女儿卧室
  刘倩的爸妈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弃,从结婚时的茶壶,到刘倩小时候用的尿布,再到家里买的第一台电视机……进了他家门的物品,只要不坏,就不会被丢弃。
  一个月前,刘倩在家找东西时,从床底下、阳台上翻出几箱囤了二三十年的闲置物品。问父母,回答是“不扔”,再问就是“有用”。“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是满满当当的,住小房子时如此,现在住进了大房子还是如此。”刘倩无奈地说,仔细收拾一下家里,大部分东西是旧物,现在根本用不上,或者更新换代了,使用价值几乎为零。可即便如此,父母仍然不愿意扔掉。家里的东西越堆越多。
  不仅如此,父母是看到哪里有空就往哪里放,刘倩的卧室也几乎被抢占。刘倩想要放些东西,还得四处找地方。
  刘倩不止一次跟父母争论,还威胁父母,如果再不扔掉那些破玩意儿,她就搬出去住。可是每次争吵后的结果就是,父母把东西再规整规整,给她挤出一些空间。“治标不治本,现在我都懒得吵了。”刘倩万般无奈。
心理师建议:
每一件旧物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故事
  老年人囤自己旧物,不要把它看成一种缺陷,要试着理解。因为这些旧物可能代表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安全感。尤其是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生活重心转变后,可能会更爱惜这些旧物,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回忆一下。
  年轻人应该理解老人,帮助他们做一些断舍离。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帮老人找到其他的精神寄托,比如学习、健身、结交新的朋友,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生活重心转变后,他们的安全感也会从旧物上转移出去,此时再把旧物舍出去,就容易得多。要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一下子断舍干净。

案例 2
爱干净的奶奶捡回旧物堆在浴盆里
“我奶奶原来特别爱干净,家里什么时候都是打扫得窗明几净。她也不囤旧物,东西没用了就送人或变卖。”27岁的王维说,可是,最近他发现,奶奶突然喜欢上了从外面往回捡别人丢弃的东西。
  两个月前,奶奶第一次捡回来一个旧水壶,说要当喷壶。这个理由王维觉得也合理,因为奶奶养了很多花。后来,奶奶又陆续捡回脸盆、书包、手电筒、收音机……这些东西她自己也不用,就堆在卫生间无人用的浴盆里。
  几天前,王维上卫生间踩到奶奶捡回来的一个旧皂盒,摔倒了。王维生气地向奶奶抱怨,奶奶不吭气,就安静地听着。王维想,奶奶肯定是因为理亏才没反驳,如此他也不好再多说。
  可没想到,奶奶捡东西竟慢慢成了习惯,每天都要捡一些回来。捡回来也只是堆在那儿,根本不用。有时,王维会趁奶奶不注意往出扔一些。
心理师建议:
要警惕老人生活习惯突然转变
  如果老人年轻时没有捡东西的习惯,突然有一天开始不间断地捡旧物,家人就要引起警惕了,最好带老人去看医生。因为这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或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对于老人生活方式的突然转变,儿女们一定要重视。不是只有身体状况转变才会是疾病的信号,行为的转变更是不容忽视的可疑性疾病的信号。及时就诊,做全方位的检查,可以早治疗、早抑制。千万别等到疾病不可治了,才追悔莫及。

案例 3
爷爷休息十几天又去捡废品了
  唐毅芳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为了供她上学,不仅拼命工作,还要从各种地方捡废品变卖。在唐毅芳的记忆里,他们家有一个地方永远都堆放着各种废旧报纸、杂志、纸盒和空瓶子。
  如今,唐毅芳已经步入社会,自己赚钱了。她一心想着和爷爷一起过好日子,不希望爷爷再像过去那么辛苦。她努力工作,工资越来越高。她认为自己能让爷爷生活得很好,不希望爷爷再捡垃圾换钱了。可是,爷爷已经养成了习惯,依然每天出门捡垃圾。
  一天,唐毅芳下班回家,走到楼下时,看到正在翻垃圾箱的爷爷,她理解不了,便上去拉着爷爷往回走,边走边数落:“现在咱们过得不好吗?为什么还要捡垃圾,让别人看到了,还以为我这个孙女没本事、不孝顺呢。以后不要再捡了。”
  听了唐毅芳的话,爷爷暂时不去捡垃圾了,可休息了十几天后,他忍不住又去捡了。
心理师建议:
卖废品贴补家用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捡垃圾卖废品贴补家用,这样的行为应该被尊重和理解。此类行为,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老人想帮孩子们减轻负担。如果晚辈把这种行为当成是 “丢人”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而且,晚辈的埋怨,还会给老人增添心理负担。更有甚者,如果晚辈对老人冷嘲热讽,会让老人产生心理问题。亲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他们慢慢从这种习惯转入另一种新的习惯。 晨报记者 乔静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