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9月2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6]

老年人数字素养大幅提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京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系统性地展现了后疫情时代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变化,老年人逐渐分化成四类群体:自由族、适应族、老宅族、碰壁族。“自由族”适应能力强数字素养好,不仅实现“二维码自由”,还能熟练使用网约车、手机导航等操作。“适应族”在环境倒逼机制下,掌握了查询健康码等生活出行办事的基本要求,保持了原有生活方式。“老宅族”被二维码困住了生活,不得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自觉减少外出、避开需要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公共场所,居家生活时间大大延长。“碰壁族”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健康码,却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壁,乃至于爆发冲突。
  对比之前的调研,报告发现,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仍是微信。不过,他们开始在微信中做出更多尝试。最显著的变化是,他们开始更大胆地使用微信支付。自2017年起,老年群体微信支付金额增长率基本呈直线增长。以2017年第一季度为基准 (100%),2021年第二季度增长为5227%。
  此外,老年人的信息娱乐能力也大大增强,超九成被访老年人会上网看视频,超八成被访老年人会上网看小说和文章。23.26%的受访老年人会玩手机游戏,其中,消消乐类最受欢迎,61.9%的老年人常玩这类游戏。而他们的子女,95%以上不反对。
  不过,在信息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信心溢出”效应。48.5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基本科学且可信,81.4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自己能辨别互联网流传信息的真假,但仅有62.34%的被访老年人会利用网站、手机程序APP等工具核实信息真假。
  报告指出,情感需求较强的中老年人,如果对互联网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缺少警惕,受骗概率可能提高。
  报告课题组还发现,近年来舆论对老年人手机上网风险的担忧主要集中于手机功能使用不便、手机APP安全风险、网络素养不足轻信网络谣言、不懂网络流行语难以融入网络环境、非理性消费购买三无产品以及网络沉迷影响身体健康等方面。
  在课题组2017年的调研中,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费风险是在线下购买保健品,而在2021年的调研中,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费风险是过度的网络购物。那群依然热衷于在网络中购买保健品和营养品的老年人,甚至会通过邮购“送”给远在外地的子女,令不少子女十分困扰。
  报告指出,虽然家庭成员的帮助对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具有关键作用,但家庭支持过度也不利于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
  研究团队在调研访谈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受到其家庭角色的定位的影响,子女认为老年人逐渐转为“被照顾者”的角色,因此并不需要主动学习互联网的使用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子女可以为之代劳。
  老年夫妇间也存在家庭角色的分工,如果一方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另一位则会认为一家里有一个会的就可以了,没了学习动力。换言之,子女孝顺夫妻和睦,家庭成员的代劳,反而会减缓一些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的速度和融入数字社会的步伐。
  这群老年人日常被照顾得很好,但这种保护和照顾也会在移默化中构建着人们对于老年群体的弱者印象,久而久之,老年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这种消极形象。
  老年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被认可,他们也有学习的动力。报告称,95.09%的老年人认为疫情之后学习网络操作非常有必要,93.36%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学会智能手机上网。 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