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9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2]

“航天员,我们接你回家”

——神舟十二号着陆场区准备就绪

  阔别地球90天,神舟十二号即将返回地球。截至目前,3位航天员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航天员在轨时间越长,也意味着,返回后适应难度越大,这就要求返回阶段地面搜救工作时间要短,效率要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告诉记者,神舟十二号是返回东风着陆场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对东风着陆场一次全面检验和考核。作为中国空间站任务中的关键一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备受瞩目,航天员已经成功在天宫空间站进行各类实验近三个月,眼下最关键的就是保障他们平稳降落、安全回家。
返回程序一旦启动没有“可逆”余地
  卞韩城说,气象条件是制约神舟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的重要因素,及时捕捉天气变化是确定返回窗口的重要基础。伴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接近尾声,气象保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
  东风着陆场地处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9月刚刚度过炎热的夏天,秋高气爽,气温明显下降,但对流性天气仍时有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短期预报组负责人王刚说,戈壁滩上的天气瞬息万变,气候情况异常复杂,对于气象保障是不小的挑战。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飞船返回也是如此,返回程序一旦启动,就没有“可逆”的余地。
  王刚说,飞船返回对气象条件有较高要求,要保证着陆场无雷电、雪暴、沙暴、暴雨等危险性天气。地面平均风速不大于15米/秒,高空风不超过70米/秒,没有降水,能见度不小于10公里。“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是飞船能否按时返回的关键,能否准确预测风向,风速和雷电,是确保飞船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区域的关键,而所有的气象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面浅层风的大小。”王刚说。
  据他计算,飞船返回舱将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打开降落伞减速,然后缓缓飘向地面。如果风力过大,返回舱有可能飘出指定着陆区域,增加救援难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气象室主任杨静俭说,在飞船返回前50天,气象参试人员就开始对着陆场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预测预定返回月气候,开展高影响天气专题技术分析,并提供分析报告。在飞船返回前30天,他们组织机动天气雷达在各站点值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加密值班。在返回当日,则将每3小时发布一次订正预报,按标准发布危险天气警报。
  临近飞船返回日,气象机动保障车也进驻着陆场,这将为返回和搜救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如果说神舟十二号返回保障是一场接力赛,那么气象是接跑至关重要的‘选手’。”杨静俭说,从气象室到地方各级气象部门的环环相扣,每一棒无不尽职尽责,无缝对接,与时间赛跑,为飞船安全回家提供支撑。
  期待那一声“你好,欢迎回到地球”
  着陆场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享有“上帝划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美誉,不过地形复杂,沙丘起伏落差大,极易遮挡视线。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年一场沙,从冬吹到夏”,这就提高了搜索处置和运输的难度。
  搜索分队测绘小分队队员万向东说,“人定胜天,只要我们全体搜救队员齐心协力,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卞韩城说,东风着陆场曾经是载人飞船返回的气象备份着陆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确定作为空间站工程阶段飞船返回着陆场后,着陆场系统先后组织了搜索、导航、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项技术改造,突破了预测校正再入返回航天器飞行轨道计算和落点预示技术难题,填补了返回着陆最后1公里弹道测量和景象拍摄空白,如今已经具备了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能力。
  据他介绍,备战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段应急搜救任务期间,着陆场系统组织了9次动用直升机的搜救训练。返回段任务准备过程中,他们组织了2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2次空地协同搜救训练、4次全系统全流程综合演练,目前已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具备了执行任务的条件。
  卞韩城说,为完成此次搜救任务,搜救分队从今年5月开始就开展岗位基础性训练,7月开展了任务针对性训练,主要进行测控、通信、搜索回收等设备操作训练。
  他们还组建了一支尖刀队,队员们全年进行陆上、水上、空中搜救训练,既有炎炎夏日,也有寒冷雪天,既有白天,也有黑夜。除了体能、理论等基础训练外,这支尖刀队的队员们还进行了无人机操作、直升机索降及抗眩晕训练等30多个项目训练。
  “这群搜救队员们始终把确保‘舱落人到’作为最高准则,要做到测量通信立体连续,落点预报快速准确,搜索救援舱落人到!”卞韩城说。
  卞韩城说,“这次任务对于着陆场系统是一次检验。让我们预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一起接航天员回家,再说出那句:‘你好,欢迎回到地球’!”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