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9月08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4]

麻绳做成传动带艰难生产“五○”炮

  现存地: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群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这个“五〇”小炮已然生出了许多铁锈,但炮筒依旧笔直,支架坚固结实,宛如一个精神抖擞的士兵,斗志昂扬,充满激情。
  百团大战后,黄崖洞兵工厂就开始“五〇”炮和炮弹(口径为50毫米)的研制,并于1941年正式投入生产。据有着长达40年兵工生涯的江兰柱老人回忆:“那是1941年秋,黄崖洞兵工厂一部分搬到了武乡柳沟,另一部分搬迁到苏公村柏树沟大爷庙,就在我家附近。大爷庙当时只有三户人家,江、李两姓,共有十来口人,民房十来间。当时,兵工厂来了二十几个人,厂长叫阎守信。工人们生产、住宿都分散在民居中,专门有一个炊事员做饭。住在我家的有六七个工人,就是专门装配‘五〇’炮弹,12个烟弹装一箱,再用驴驮运出去。”
  “五〇”炮从试制成功到投入批量生产,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生产初期,车床的运转是靠人力摇动的,工人们把老百姓磨米面的石磨盘竖起来固定在木架子上,靠人工手摇磨,带动传送带使车床运转,加工各种零部件。一般情况下,由身强体壮的青壮年或雇用民工从事这种笨重劳动,工作一两个小时就都累得汗流浃背。当时,根据地只能冶炼白口生铁,虽经土法焖火软化,但是软化率较低,所以加工很吃力,使得传动带磨损很快,经常断损。有一段时间,由于敌人封锁,根据地采购不到传动带,大家就用麻拧成绳子,编织成主传动带。因为麻绳传动带打滑,工人们又想出办法,在上面涂上一层松香解决问题。
  在艰苦的条件下,兵工厂的工人自力更生,至1941年11月,共造小炮800多门,炮弹2万多发。这批武器运往前线后,一个排装备一门炮,有效增强了我军的作战火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威力。
晨报记者田勇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