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5月2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3]

“一五”时期11项重点工程奠基太原工业

  “太原第二热电厂的前身——太原第五发电厂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中23个火力发电厂之一,是华北地区新建投产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4月15日,在太原第二热电厂,与记者说起“一五”时期太原第二热电厂的建厂史,该厂党群工作部主任郭晓燕颇为自豪。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这个时期,156项重点工程构成20世纪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云龙介绍说,“一五”时期,太原被列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工业城市之一。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1项落户太原,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列第三。
  除了太原第二热电厂之外,11项重点工程还包括: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制药厂、晋西机器厂、江阳化工厂、新华化工厂、汾西机器厂、兴安化学材料厂和大众机械厂。这些工程多数是1953年筹建,1954年选定厂址后开始设计的。1955年先有厂外工程和部分宿舍等设施开工。1956年至1959年进入厂内主体工程施工建设的高峰时期。河西化工区最先开工建设的是太原第一热电厂,国防工业最先开工建设的是汾西机器厂。截至1966年,11项重点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如此众多的重点工程缘何落户太原?杨云龙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从全国来看,解放初中国工业约70%集中于沿海,只有30%在内地,造成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一五”计划提出工业基本建设的地区布局,必须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生产的能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
  另外,从太原自身条件来看,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太原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多样,历史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太原矿产资源丰富,既有铁、锰、铜、铝、铅等金属矿,又有煤、石膏、硫磺、矾、硝石等非金属矿,能够有效地为重点工程项目提供资源支持;太原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符合“一五”计划发挥已有工业基础,加速工业建设的要求。
  太原的近现代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之际,发展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后,山西工业又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一定恢复。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军管会接管了47家厂矿,并使其迅速恢复了生产。
  围绕11项重点工程,国家还在太原新建和改扩建了太原航空仪表厂、山西晋安化工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钢铁厂等17个限额以上的企业;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了太原毛织厂、太原卷烟厂、电影制片厂等75个限额以下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必然要求资源的集中配置,这就需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国家的重点工业建设,保证工业建设中心项目所在的重点工业城市建设。当时,工业重点工程和城市近期建设范围内确定的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列入国家计划,在重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国家监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太原化工区筹备之初,由重工业部副部长赖际发兼任筹备组主任和总甲方主任;北郊工业区则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组成由王春雨任主任的总甲方,作为新厂建设各个阶段工作的组织者和各参与单位的监督者,集中调控重点工程的建设。1952年10月,二机部在太原组建第三工程处,1954年1月,建筑工程部组建华北太原工程局,集中各地施工力量承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还向太原派出大批专家,同时,从北京、天津等地抽调技术力量支援重点工程建设。在太原市委的领导下,太原市各部门协作配合、广大市民积极支援,保证了各项重点工程按期投入建设。“一五”时期,太原以11项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重工业比重大幅提高,奠定了太原工业发展的基础,带动了农业、轻工业、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太原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60多年的发展,太原第二热电厂从‘一五’时期两台苏制2.5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抽汽轮发电机组,发展到如今4台总装机容量126万千瓦30万级热电联产、超低排放机组。2015年完成山西省首家脱硫脱硝改造。2020年共发电63.3亿千瓦时、供热1114万吉焦。”郭晓燕动情地说。 《山西日报》记者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