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4月2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典籍正人心

——“世界读书日”三人谈

  四月,是莺飞草长的时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莎士比亚出生、塞万提斯离世的日子,不难听到一种呼声,来吧,来读一读书吧。然而,读书何为?如何读书?读何种书?读书,怎样关乎世道与人心?请作家王蒙,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黄志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三位嘉宾,来深入交流这些问题。
谈谈读书
问:您怎么看待读书?
  王蒙:读书有多种形态。有悦读、有苦读、有攻读。如“光明悦读”的“悦读”,也有不同的层次,愉悦身心、观赏享受是一个层次,振聋发聩、择善去非是一个层次,欢悦如获得新的生命是更高的层次。而古话里的“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苦读”。叶剑英曾写过一首叫《攻关》的诗,开头两句是“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认为读下一本书就像打下一座堡垒,讲的则是“攻读”,花力气掌握自己所不掌握的知识体系。
  自古以来,对阅读的态度也不一。“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是提倡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尽信书不如无书”则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在扬州运河公园的亭子上,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对联——“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这是一种调侃读书的说法。李白也写过一首《嘲鲁儒》,里面有“白发死章句”之类的话,提醒人不能完全陷在词章里,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变成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的发现。我认为,读书与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在书里认知生活,在生活里验证延伸读过的书。
问: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再比如外文书,如果40%能看懂,我就会去读。虽然我的英语不怎么样,但是我通过看、通过猜、通过查词典,读过海明威、多丽丝·莱辛等人的作品,还翻译过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作品。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问: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大家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反科学、悖常识、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读书会让人更有修养,更易相处。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谈谈好书
问:您最近在看什么书?
  王蒙:近年来,我认真读的书有《荀子》。荀子的著述在先秦诸子百家里,占有很大的体量。现当代文化方面,在读梁漱溟和许倬云的书。文学书,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和艾哈迈德·于米特的《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讲的虽然是谋杀,跌宕起伏的悬疑案件背后,探讨的是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和信仰的冲突。
  魏玉山:近一年来经常在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和《鲁迅全集》,这些经典,常读常新。疫情防控期间,读了《寂静的春天》《病毒来袭》和《气候赌场》。《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和环保有关的科普书,这本书的出版推动了农药DDT在全球范围内的停用。《病毒来袭》是一本关于病毒学的普及性图书,介绍了病毒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气候赌场》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气候赌场”,气候变暖带来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要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手段加以控制。在疫情背景下读这些书,一方面是带有补充知识短板,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读书缓解压力、调整精神状态。
问: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内容好,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销售好。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好书不分厚薄、不分深浅、不分精简。从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日益变化、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的目标出发,我们的出版生态才会更丰富。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问:拥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知名出版社的中国出版集团,有什么重点出版计划?
  黄志坚:2020年我们的规划选题总量在9000个左右,包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抗疫”等主题出版,“复兴文库”“十三五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等重点项目,以及一大批具有畅销潜质的图书。
  我们重点打造的好书很多,比如商务印书馆《习近平扶贫故事》《中国道路与民营企业发展》《匠意营造》,研究社《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华文社《西藏历史图说》,人民文学社《我们的时代(三部)》《俗世奇人全本》《我的原野盛宴》,中华书局《史记(传世经典文白对照)》,大百科社《晚清大变局:改革、革命与社会裂变》《故宫里的大怪兽(第五辑)》,三联书店《一个医生的读书札记》《历史·山水·渔樵》,中译社《伟大的思想》等等。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