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3月3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08-A09]

气清景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为三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xùn)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清明时节为什么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一到清明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就会刷屏。这首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让很多人深有感触。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们还是要感叹,杜牧说得真有点道理。清明时节怎么这么爱下雨呢?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清明节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大概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二字的解释。而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的也只有清明这唯一一个。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一直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杜牧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清明节下雨的人,古代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而且还把它应用到农业实践当中。
    据老祖先们观测,清明一到,气温就会逐渐升高,而且在清明前后会伴有降雨,所以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一到,农夫起跳”“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说法,可见这个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些流传很广的谚语,比如“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往河边走”“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也算是老祖先对气象科学的原始观测总结了。
    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每年大概到了春分时节开始下雨,这场雨会断断续续下到清明,而到了清明时节雨会越下越多,由此出现“清明时节路难行”的景象。
    由于古诗和各种民间谚语的传播,久而久之,下雨就成了清明节的标签,而“雨纷纷”也就成了我们潜意识里对清明节的印象。比如网友调侃道:中国队也许会缺席世界杯,但是降雨却永远不会缺席清明节。
    不过虽然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出了这么多流传至今的谚语,反映了一定时节内的天气变化规律,但它总归是朴素的经验总结。凡事必有科学解释,如果我们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它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年年岁岁雨相似岁岁年年静止锋
    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
    第一,太阳直射点的两个“跟屁虫”。
    站在太阳的视角看,每年到了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就会直射赤道;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便会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此后北半球就会经历长达半年昼长夜短的情况。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地球热量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移动。气压带和风带这两只“跟屁虫”,就会跟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起进行季节性移动。
    于是,在清明时节,位于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跟屁虫”一)便会加强西伸,同时西南风(“跟屁虫”二)也开始向北扩大影响力。在两者的作用下,海洋上的暖湿水汽就会随之输送到我国大陆地区,从而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二,冷暖空气“拉锯战”。
    长久以来,影响我国气候的都是两大势力,一个叫西伯利亚冷空气,一个叫太平洋暖空气。
    在清明节前后,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开始减弱北撤,但仍有少部分冷空气负隅顽抗,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华北地区折向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南方的暖湿空气迅速增强北上,这样一来,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空气正好在长江流域相遇。
    一旦交锋,较重的冷空气就会楔入较轻的暖空气下方,将暖空气从下方抬向高空,这时气象学上的“准静止锋”就形成了。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清明时节中国各地便开始细雨绵绵,连日不断,从而形成“雨纷纷”的景象,这也是形成清明降雨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令人烦躁的“低气压”。
    在春季,我国海洋上和陆地上都会出现低气压天气系统。当低压生成时,气压会降得很快,导致气压梯度迅速增大,这时空气流通性增强,便出现了大风。受到大风的影响,低气压里的云就会走得很快(云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天气。
    可能这就是传说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吧!
    同时,由于春天气压比较低,氧气量也会偏低,耗氧量占人体20%的大脑对其非常敏感,所以人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低落情绪,因此春天也是抑郁症高发期。排除掉清明扫墓的因素,“路上行人欲断魂”也算是得到了合理的科学解释。
    一般而言,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广袤无垠,“清明雨”并不会光顾每一片土地。那么在中华大地上,到底哪里才是“清明雨”光顾最多的地方呢?
  清明下雨哪家强舞台交给大南方
    每次说起下雨这个话题,南方朋友们永远都怀着沉重的心情,他们刚刚才遭遇了百年难遇的阴雨天气,现在恐怕又要栽倒在“清明雨”的手中。
    所以在南方人这里,“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的内裤和袜子还没有晾干……
    根据中国天气网统计的1961—2018年清明时节雨日概率大数据,在历年清明时节降雨日概率中,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具有非常显著的差距。
    从中国天气网的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南方城市中,除了“春城”昆明这个特殊的存在以外,其他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雨日概率基本保持在30%以上。而这些南方城市中,最令人惊异的莫过于长沙和成都,同时突破了60%,成功位列雨日概率榜第一名和第二名。
    反观北方城市,则只有郑州和西安与南方“异类城市”昆明的雨日概率不相上下,除此之外的其他北方城市,雨日概率绝大多数低于20%。所以,对于大部分北方城市而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其实只存在于古诗之中。
    南方城市阴雨连绵,但北方的朋友们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在这个小长假里,北方即将会受到一波“负隅顽抗”的冷空气的侵扰,如果大家想高高兴兴出门踏个青,还是有一点困难的。
    各位清明节准备出门的读者,无论身处北方还是南方,在取暖或者祭扫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用火安全,谨防火灾。
  
  清明前后吃穿住行四口诀不能忘
    2021年4月4日是清明,清明前后应如何养生呢?
    吃:饮食多辛甘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宜选辛甘之味,不宜过食酸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吴维城教授指出,辛甘的食物可以调养肝脾之气,如肉类、鸡蛋、麦片、牛奶、萝卜、菠菜、山药、姜、葱、蒜等。忌食煎炸油腻、寒凉生冷、容易过敏的食物,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保养脾胃之气。也可以适量吃花生、芝麻、枸杞来温补养肝。
    穿:春捂“815原则”
    清明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最易伤肝阳之气,此时不要骤减衣衫。
    该如何穿呢?专家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温差大时,人体血管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出现较大的舒张与收缩波动。此时如果不注意“捂”,会造成血流和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高于15℃就不用“捂”了。对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15℃是人体适宜的临界温度,也是“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此时,衣着宜上薄下厚,保持腰腹下肢的温暖,防止感冒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住:宜“晚睡早起”
    从气象学来讲,连续5日平均气温高于10℃,才表示进入春天。每年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都在12℃以上。可以说,清明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真正来了。这个时节,应该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耗伤阳气或阻碍阳气的行为皆应避免。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适应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适当晚睡一点儿,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阳气而舒畅怡然。这是清明过后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
    这里所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并非起得特别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一般应在23时左右睡觉,7时左右起床。
    行:宜动不宜静
    “清明时节,自然界阳气生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因此,清明养生宜动不宜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养生专家建议,此时自然万物都处于生发状态,人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外出活动。不过,老年人早上锻炼不宜太早,最好在太阳升起之后。
    此时,踏青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花粉、飞絮随风飘扬,非常容易使过敏体质的人产生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泪、鼻腔发痒等症状。过敏体质的人外出时尽量戴口罩、墨镜等,必要时带上防过敏药物。同时要保持室内干净、干燥,做好通风,按时清洗、晾晒被单。
    附:清明节气小食谱
    绵茵陈鲫鱼汤
    材料:茵陈30—50克,鲫鱼500克,姜3片、蜜枣3粒。
    做法:茵陈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转用中火熬煎20分钟,去渣。鲫鱼洗干净,煎至两面金黄,加姜片、蜜枣、茵陈药汁,用中火煮沸30分钟,放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利水退黄。
    茵陈粥
    材料:茵陈30—50克,大米300克,瘦肉100克,姜2片。
    做法:茵陈洗净,加水煎汁,去药渣;放入大米、瘦肉、姜片,加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粥,放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
    清明醒脑茶
    材料:夏枯草10克,决明子10克,绿茶5克。
    做法:将决明子拣杂、洗净、晒干,微火焙炒至黄,取出磨碎。将夏枯草洗干净、晒干,与决明子、绿茶同放入大号杯中,加盖15分钟后,当茶频频饮用,可冲泡3—5次。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血压。适用于头脑胀痛,目赤口苦,急躁易怒,尿黄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者。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在古代,清明节才是名正言顺的“情人节”,不少我们熟知的爱情故事和风俗习惯,都发生在清明节。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那时礼仪制度对男女之防非常严格,但《周礼》规定:“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清明节那天,未婚男女都要到郊外河边相会,谈情说爱,以求婚配,甚至“野合”都不算越礼,可以说非常开放。
    清明正是踏青赏花的大好时节,男女于此时约会再合适不过。但也只有在这一天,平时不能出门的女子才有出门的机会,所以民间才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直到宋元时期,这一习俗才渐渐废止。
    历史上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都是在清明节发生的。比如我们最熟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原本就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杜牧调任湖州后,爱妾程氏怀着身孕,艰难跋涉许久,赶到湖州杏花村与杜牧相见。杜牧感其情谊,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
    唐代诗人崔护,于清明节游都城南,见一绝色女子绛娘,心生爱慕。第二年清明故地重游,而佳人不在,遂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名句。
    汉武帝刘彻,也是在19岁那年上巳节例行传统的“修禊”礼后,才遇到歌女卫子夫,产生爱情相伴了50年。
    这么多爱情故事,足见清明的重要意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清明的真实写照。
  
  挥去春寒四月天
    古往今来,关于清明节,历代文豪更是不惜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扫墓,是清明的重要习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里亦有描写。“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中描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表达着壮志未酬的感慨,其诗中的爱国之心现在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清明节正是世人结伴出游、踏青寻春的时节。宋代词人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春意盎然、山花烂漫的诗中意境尽显眼前。
    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春风拂面,杨柳依依,梨花带雨,惹得游人流连忘返,如一幅自然天成的和谐春光图。
    柳永也写过关于清明的诗句。“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诗中再现了群花烂漫、春日郊游的情景。尤其是那句“盈盈,斗草踏青”更是将诗人的开心、欢快表现的一览无余!
    在仲春与暮春交替的日子里,让我们追寻历代文人的足迹,一起感受他们对祖先的怀念以及眼下的这般春和景明。 据地球知识局、《广州日报》《健康时报》、光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