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2月24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8]

春节团聚,报喜还是报忧

  报喜不报忧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春节团聚时表现得尤甚。无论出门在外的游子,还是留守故乡的父母,见面、通话总习惯诉说自己的风光,隐瞒自己的艰辛,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人放心。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您报喜还是报忧了?
  调查
  两代人多报喜不报忧
    一项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
    北京95后韦珍(化名)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国外读的,对家人一直是报喜不报忧。“我妈妈比较敏感,我担心如果跟她说了自己的烦恼,她会多想,因为担心我而睡不着觉。”“我上大学时,我妈妈做甲状腺手术,直到出院后才让我知道。”在河北工作的白芳(化名)是个90后,她觉得家里人经常对自己隐瞒一些事情。
    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受访者和父母之间最常在工作(59.0%)、财务状况(56.3%)和健康状况(56.0%)等方面报喜不报忧。
  转变
  不想和妈妈活成俩孤岛
    广东湛江的阿原(化名)原本也习惯报喜不报忧。这个春节,他开始和妈妈分享自己的难处,也听妈妈说心事。
    阿原7岁那年父母离异,妈妈独自把他带大。“我发誓一定要努力,不能再成为妈妈的负担。”阿原很努力读书,终于考上重点大学,从此离家乡越来越远。在外漂泊十几年,每次打电话回家,总是笑着说自己很好,妈妈也是安抚着他:“妈妈会照顾好自己,你别担心,过好你的生活就好了。”
    促使阿原转变的是有次出差顺便回家,本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打开家门,妈妈却不在家,还是邻居阿姨告诉他,妈妈做了一场大手术,正在住院。“我痛心地发现,我和妈妈都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却让彼此活成了孤岛。”那一次,阿原没有擦干眼泪换成笑脸再去见妈妈。到了医院,他对妈妈说:“妈,我在外面也有过得很难的时候。你在家里,也有需要我照顾的时候。以后我们多沟通,好吗?”
  提醒
  情感上相互支持很重要
  “父母和孩子之间报喜不报忧,确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家庭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分析,父母向孩子隐瞒家里的一些困难,可能是不希望给孩子压力,他们把孩子想得比较脆弱,把隐瞒坏消息当作一种爱和保护的方式。父母的这种行为对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示范,导致孩子也这么做。“有的父母会觉得,告诉孩子自己的难处没什么用,还会引起孩子的不安。但真实的情况是,孩子有时也要面对困难、挫折。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事实,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引导。”陈祉妍不赞成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味地报喜不报忧,“即便不能真正地代替对方解决问题,亲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对我们的情绪疏导、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
  据《湛江晚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