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2月24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7]

互助式养老路如何走得更通畅

  60岁“小老人”帮助80岁“老老人”的“银龄互助”,年轻人帮助老年人的“老青互助”,结对搭伙的“邻里互助”……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互助式养老服务,正成为传统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被不少地方相继列入鼓励支持范围。
    互助式养老是社会养老的实现方式、过渡方式,而非独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外的模式。近3年来,我国互助式养老在探索中既收获了成效,也面临公信力待提升等现实问题,需进一步动员社会参与。
  时间银行:“错时空”养老
    2019年,名为“时间银行”的“银龄互助”项目走进上海老人的视野。项目中明确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接送、陪伴、助餐、助医、代办等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养老服务。按照规则,志愿者可以将服务时长存入其“时间银行”的个人账户里,未来,志愿者可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在上海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一家市民驿站被欢庆气氛填得满满当当。这是街道老年人协会为辖区内所有1月份过生日的孤寡老人组织的集体庆生。孙红英是这场生日会的服务者,同时也是“时间银行”项目的志愿者。在她看来,每个“时间币”都是自己为老人服务的记忆。“时间银行”在社区营造出“好人就会有好报”的和谐氛围,使她感到过去那种和睦的邻里关系又回来了。
    凉城新村街道工作人员宓梦舒介绍,项目志愿者优先考虑年龄60岁至70岁、身体健康且有服务意愿的退休人士,但项目推出后,竟也吸引了大学生、企业白领、公务员前来申请。“时间银行就像一座桥梁,串联社区已有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链接更多外部资源。”宓梦舒说。
  互助养老是一种重要补充
    互助养老,在出生率持续走低、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逐步消解的今天,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形式。与上海试点“时间银行”项目几乎同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晚年生活。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建立了互助幸福院,实现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低成本农村互助养老生活;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在2020年试行“老青互助”养老项目,由孤寡、独居老人免费给年轻人提供居住场所,年轻人则为老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与生活协助服务等。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互助式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能有效缓解机构养老的压力与子女负担,并提高老人的社交意识,但这些模式基本都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当前,社区互助组织的自身管理理念、风险保障以及服务时间交换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互助养老氛围也不够浓厚,一些项目存在财政支持欠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监督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设计。
  关键在提升获得感
    互助式养老关键在于要让更多人看到实际成效。志愿者的身份明确很重要,一方面需要通过他们全面、深入了解高龄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志愿服务兑换工作,不能光让志愿者付出,到了他们年老的时候,需要兑换服务却无人问津。
    互助养老不需要一哄而上、轰轰烈烈,而应在细节上下功夫,用好服务温暖老人心,以好机制兑现民生承诺。
    身处熟人社会,有的老人对接单志愿者也有要求。人和人之间信任的建立没有那么快,许多老人更希望熟悉的人帮忙,这都需要项目机制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文军认为,互助式养老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优化操作标准和流程,让参与各方都有获得感、满足感,以及对未来能得到充分保障的安全感。组织和服务是互助式养老的关键环节,可以逐步探索无偿、低偿或有偿等不同形式。
    展望未来,老年人养老需求更多元,需求层次也在提升。互助式养老应形成一套低成本、覆盖广的养老服务中国模式,而非仅属于辅助、补充地位的志愿服务。除政府加大养老投入外,各地都应因地制宜,探索行政力量、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及市场化力量三者有机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