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8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3]

追寻“三寸金莲”血泪史再现那段沉重记忆

  一栋极其普通的民房内,从延续上千年的弓鞋到天足鞋,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还有上千张泛黄的老照片、惟妙惟肖的画像,既充分地展示出中国女性在封建礼教下“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苦痛,也清晰地勾勒出近代女性地位的变迁。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裹足文化藏品的背后,是64岁的赵士信多年从事山西民俗物品研究与集散的一份记忆与情怀的故事。
  
  裹足文化的历史见证
    在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北庄头村,有一栋并不起眼的楼房。整个北庄头村,知道这栋楼房中有何物的人不多,但对赵士信而言,这栋楼房里陈放的各种物品便是他的一切。
    8月5日上午,冒雨而至的记者紧随赵士信的步伐,沿着铁制楼梯拾级而上,来到这栋楼房的二层。这里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是一个女鞋的王国,也是一个影像的世界,更是历史的沉淀。
    展台上的老旧黑白照片,分层陈列,一张挨着一张。朴中纳秀的石板画、栩栩如生的铁皮桶画以及晶莹剔透、富有层次感的玻璃画等画像,零散地摆放在照片之中。这些照片、画像共有1000多张 (幅)。无论照片,还是画像,其中的女性均脚穿弓鞋。整个展厅从裹足、解放足、天足3个内容再现时代特征。
    弓鞋是古代汉族女性裹足所穿的女鞋,因其鞋底向上弯如弓而得名,具有“小、尖、弯、高”的特点。
    除照片、画像之外,室内还摆放着一排排女鞋,足有近千双。所有女鞋中,弓鞋占比高达八成,其余为近代出现的放足鞋、天足鞋。每一双弓鞋就是一个女人的血泪史。
    放足鞋是清末及民国初期出现的一种过渡性女鞋,由缠过足且在足部没有完全定型时放足的女性所穿,其尺寸介于弓鞋与天足鞋之间。天足鞋就是自然长大的脚所能穿的鞋类。
    影像与实物共同成了中国女鞋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无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那段血泪史。
  少时开始好奇裹足文化
  面对众多的收藏品,赵士信为何对弓鞋为代表的女鞋产生浓厚兴趣?
    赵士信的奶奶,有一双“三寸金莲”。“金莲”是指代小脚的专用名词。古时,惟有三寸之内的小脚才可被称为“金莲”。
    纤纤“金莲”,秘不示人,便具有了神秘性。儿时的赵士信,难以目睹其奶奶“三寸金莲”的“庐山真面目”,因而好奇心愈来愈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赵士信与其兄妹不得不假装睡觉,等奶奶洗脚。赵士信的奶奶洗脚时,这群孩子突然睁开眼睛,才能一睹“金莲”的真容。
    赵士信至今仍清晰记得:孩提时的那段记忆是他探寻裹足文化的导引,也成为他后来收藏“三寸金莲”历史的基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赵士信收藏的弓鞋有布鞋、草鞋、雨鞋及绣鞋、孝鞋、饰品鞋等。这些弓鞋,不仅在材质、式样、用途方面迥异,而且具有实用性或装饰性。其中,绣鞋是古时女子向情郎示爱的信物,更是一种托付。
    对于饰品鞋,赵士信平常将它们锁于玻璃柜中。饰品鞋分为石鞋、木鞋、瓷鞋、银鞋与布鞋,均有小而巧的特点,如布质饰品鞋长为3厘米、银鞋长约1厘米。
  为收藏走遍大江南北
  “这些藏品,来源于大半个中国。”赵士信指着呈“回”字形展示的那些照片、画像以及裹足文化藏品,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收藏经历。
    如今,赵士信虽很难从鞋堆中找出其收藏的第一双弓鞋,但记忆却未被磨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赵士信在工作之余到太原南宫古玩市场转悠。一双弓鞋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问商家:“你卖的这双鞋多少钱?”对方答:“15元。”他二话不说,就把这双鞋买了下来。此时,他对收藏行业还知之甚少。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赵士信慢慢步入了收藏行业。他立足山西,上东北、下广东、赴上海、奔四川,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千金散去,他获得了很多关于裹足文化的老照片、画像及各式各样的弓鞋、少量的放足鞋与天足鞋。
    在此期间,赵士信既有囊中羞涩的无奈,也有攻取难关的舒畅。有一年,他在晋中介休张兰镇一户人家看到一张清代的寿辰纪念照。这张照片,系清代七品官吏陈文海在八十寿辰时与妻子的合影。照片中,陈文海戴顶戴花翎、着官服,仪态威严;妻子冯氏穿着高底弓鞋;周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两人的年龄、品行等。
    就这张照片,这家古玩店的经营者要价5000元。因囊中羞涩,赵士信暂时作罢。为了不让此照片落入他人之手,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跑一趟张兰。经过两年的牵肠挂肚,他最终以300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
    多年前,赵士信在忻州市杨芳乡智村跑货时在一古玩店看到一幅打着“高底弓鞋是台湾流行的样式”字样的画像。商家知道这幅画像可以多卖钱,便把持价格不肯出售。心动不已的赵士信,不拿下这幅画像坚决不走。到了中午时分,他把商家约到饭桌上,终于花了不到千元拿了下来。这样的事,他经历得太多了。
  不可忘却的沉重记忆
    弓鞋,是封建礼教之下同裹足相伴而生的产物。
    中华女子由自然天足到缠足裹脚,直至后来蔚然成风,遍布华夏长达上千年。那么,缠足究竟起源于何时?
    赵士信表示,对于裹足的起源问题,历史上一向众说纷纭,可是多数专家学者通过考证认为裹足陋习应始于北宋。此后,裹足之风愈演愈烈,至明代而大盛,到清代而鼎盛,其趋势由北方而南渐,由社会上层到普通百姓,从人口聚居区到荒野乡村,无不覆盖,残害着中华民族的女性,也让女性权益丧失。
    从北宋到清朝,并非所有统治阶层对裹足之风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赵士信说:“清军入关后,一再下令禁止裹足。遗憾的是,目的没有达到。清康熙七年,禁缠之令只好作罢。”
    其实,自宋代开始,总有人为女性裹足鸣不平。然而,微弱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于“足大不裹为异”的惊涛骇浪之中。直至近代,在科学民主新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裹足视作陋习并持续反对,放足鞋、天足鞋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裹足之风日渐式微,“三寸金莲”数量不断缩小。20世纪40年代前后,“三寸金莲”步入绝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翻身成为“半边天”,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之中。
    裹足、解放足、天足的历史演变,恰是社会变迁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最好注解。
    现场裹足文化图片藏品与实物藏品数量众多、品类繁多,这些具有科研价值及历史价值的藏品不应该被埋没于此,应该放到更好的平台,将这段沉重而不可忘却的历史记忆呈现给更多的人。赵士信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晋源人,作为一名有情怀的收藏者,作为一名爱国爱家的老党员,他希望这份情怀留在山西,留在家乡。 晨报记者 梁耀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