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2月0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2]

失智老人在日托所的一天

  “阿姨,你来啦。想我了没有?我想你了。你今天穿得真漂亮。”69岁的何女士走进杭州市某失智老人日间照料所,社工宋海玲笑盈盈地迎上来,语气柔和,仿佛是迎接早上来入园的小朋友。在这里,像何女士这样的老人共有6位。他们这一整天都由宋海玲和她的同事们陪伴。
  多表扬多肯定
    在照料所的老人都年满60周岁,是轻、中度失智老人。8时30分开门后,老人们陆续进来。“爷爷,你昨晚睡得好吗?早饭都吃了什么?”等89岁的徐老先生坐稳,宋海玲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问。
    徐老先生失智七八年,5年前开始在这里接受干预治疗。他健忘、多疑、容易情绪低落,白天打瞌睡,晚上不睡觉。生病后,一直由老伴儿照顾。“吃了木耳、豆浆、鸡蛋、南瓜。”停顿许久,徐老先生开始一样一样说,说说停停。宋海玲马上给他鼓掌。“回忆早餐是让他动动脑,说出来是锻炼他的表达能力,要适时地多表扬、肯定。”
  希望老人多动
    当天来日托的老人一共有4位。4位老人中,最开朗的是80多岁的姜老先生。从2013年被确诊为失智症后,他一直在这里治疗。“他状态不错,6年了,情况比较稳定。”姜老先生是最会活跃气氛的,有他在,就笑声不断。宋海玲拿出一堆名字牌,让他找出自己的名字,他声音洪亮地回应,“保证完成任务!”
    但他也有不愿意配合的时候,早操做完后,宋海玲拿出扑克牌让大家玩,姜老先生不愿动,嚷嚷着自己不会。
    “你昨天不是教我玩接龙吗?我有点忘记了。”宋海玲一边摆,一边问,“是这样吗?好像不太对。”姜老先生看她犹豫不定,凑上来指导,不一会儿就自己动手了。
    “我们希望老人们多动,动手、动脑。尤其不要枯坐、打瞌睡。他们不愿意参与活动的时候,不能强迫,要多引导。”宋海玲表示。
  像小孩又不是小孩
    一个小时左右的室内活动结束后,宋海玲和同事带着4位老人去公园散步。
    虽然宋海玲对老人们说话的语气轻柔得像对小朋友,但她说,又不能完全把老人们当小孩。“像姜老先生,虽然他嘴上常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但如果你过度帮他,他会抗拒。”的确,上课期间,其他老人都是社工们帮忙倒水,但姜老先生坚持自己做;课桌上的玩具掉到地上时,他自己弯腰拾起。
    11时30分左右,老人们开始吃午饭。姜老先生的老伴儿从家带来两个荤菜,给他加餐;鲍老先生的老伴儿也赶来,陪他吃午饭。“把他放在这里,我能喘口气,也能出去办点事。”王女士说,老伴儿失智有五六年了,去年开始定期来这里,他很喜欢这里的氛围。
    虽然,很多人觉得照顾失智老人是件耗力耗神的事,但长久相处下来,宋海玲感受到,失智的老人们其实也有有趣的一面。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