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2月0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周恩来总理的“烤鸭外交”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来到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举行秘密会谈。7月10日上午参观完故宫后,基辛格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会谈。会谈之初,由于双方互不摸底,谈话都非常谨慎,神经高度紧张。到了中午,会谈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时,周恩来话锋一转:“我们不如先吃饭,烤鸭要凉了。”午饭共有12道菜,“唱主角”的是北京烤鸭。周恩来向基辛格介绍烤鸭的吃法,并亲自为他夹上片好的鸭肉,放在荷叶饼上。临近午饭结束时,周恩来提议大家举杯,喝中国的“国酒”——茅台酒,预祝双方下午的会谈取得成功。这次举杯,后来被国际舆论称为周恩来的“茅台外交”。这天下午和第二天的会谈,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起草基辛格这次访问的联合公报、我国政府决定发表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公告……尼克松愉快地接受这一邀请,并于1972年2月访华。从此,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在此之前——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和进行友谊比赛,也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被国际舆论称为周恩来的“乒乓外交”。后来,人们把“乒乓外交”“烤鸭外交”“茅台外交”,统称为周恩来的“三大外交策略”。
    据全聚德统计,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先后27次到全聚德宴请外宾。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到全聚德是出席由彭真宴请以威廉·西罗基总理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的便宴。1957年3月27日晚8时,周恩来总理准时来到了前门的全聚德。当时,全聚德还是早年的布局,楼上14间雅座,每间雅座9平方米,只能摆放一张大圆桌,显得很拥挤。
    据全聚德的工作人员回忆,每次宴请,周恩来总理都要向外宾们介绍全聚德烤鸭和制作烤鸭的厨师。当看见厨师用娴熟的刀法快速地削下一片片鸭肉,转瞬间整只鸭子只剩下一个骨架时,外宾们无不发出阵阵赞叹声。客人还应邀参观店面后面的加工现场,看到一个炉头通红的砖砌烤炉,挂着正在烤的鸭子,厨师手拿铁叉,间歇地用叉子把悬挂着的鸭子轮流转换位置或方向。实情实景,使外宾对中国精妙的饮食文化有了真切的体会。客人们往往会问起“全聚德”字号是什么意思,周恩来总理便告诉他们,“全即全而无缺,聚为聚而不散,德指仁德至上”,这是至今为止对“全聚德”三字最为经典的解释。席间,周总理还会向外宾们介绍全聚德在新旧时期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享誉中外。在旧社会,全聚德深受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之苦,几乎濒临绝境;新中国,党和政府惠予扶持而获得新生。通过周总理的介绍,来宾们在吃烤鸭的同时,很自然地对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有了感性认识。“全聚德”原名叫“德聚全”,是一位山西人在北平前门外肉市胡同开的一家干鲜果品店,由于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同治三年(1864年),经营生鸡、生鸭生意的河北冀县人杨全仁买下此店铺,开始经营烤鸭。杨全仁改店铺名为“全聚德”,并请秀才钱子龙书写了牌匾。“全”正含着他的名字,“聚德”取“聚拢德行”之意。有意思的是,牌匾上的“德”字故意少写了一横。原来那时杨全仁杨掌柜已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人。“德”字为15划,少一划,暗含着14人要同心协力,重视商德;另一层意思是告诫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
    新中国成立后,全聚德进行了公私合营,老店迸发了新的活力。经过大家细致研究,用鸭子通身的材料,做成整桌筵席,定名为“全鸭席”,以突出全聚德烤鸭店的特色。“全鸭席”菜肴的配制,大致是以两只烤鸭作为主要菜品。另外,佐以卤什件、白糟鸭片、拌鸭掌、酱鸭膀等四道凉菜;油爆鸭心(或火燎鸭心)、烩四宝、炸鸭肝、炒鸭肠等四道炒菜,最后一道是鸭架汤。 据《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