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0月2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7]

老年“聊天圈”里应该多些智者

  讲述人:徐炳坤,63岁
  本期主持:张娜
    一群老年人围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似乎是每一个公园都会出现的场景。我亲身经历发现,这样的圈子也很容易滋生负能量,甚至是谣言。这就需要多一些老年智者参与。
  ——1 ——
    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套用在我们老同志身上,这第一次生命是出生,第二次生命就是退休。2016年,我顺利地开启了第二次生命,但退休后如何打发时间,寻找新的人生快乐,又成了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于是,我来到了家门口老人们的“乐园”——公园。
    每天早上去公园散步的时候,我都会发现,有一群和我年龄相仿的老年人聚集在公园的凉亭处,或坐或站,似乎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走近他们。这些老年人个个精神抖擞,谈论的是大事,如朝鲜如何,日本如何等,聊得不亦乐乎。
    跑步、散步、活动筋骨……每日早上7时,我会准时出现在公园做常规锻炼。一个小时后,我活动得差不多了,“聊天圈”的老年人也陆续从四面八方赶到凉亭。大家从闲聊开始,慢慢地会牵扯出一个主题,然后引发大讨论。
    起初,我觉得参与这个活动特别有意思。每天和上班一样,准时准点,还会提前一天做些准备工作,从各种渠道获取新闻,就为了在讨论时能多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我们讨论的内容积极向上,偶有观点不一致时也总会以理服人,这种和谐的相处模式让人精神愉悦。
    我退休前在机关工作,看时政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也是我的一大爱好。于是,我也主动加入了“聊天圈”。我想,可以从这个圈子里获得一些最新的时政消息,或者我未掌握的新闻。正好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心里还有点失落,这里人多,聊着天解闷的同时还能忘记一些心中的不快。
  ——2 ——
    今年5月初,我去女儿家小住。两个月后回来,我兴致勃勃地再来到凉亭,发现不论是高谈阔论的人还是围在一起听言论的人,都很脸生。
    由于“聊天圈”是自发成立的,所以流动性比较大,有人走有人来很正常,但我们几位常客,也就是最爱发表观点的几个老家伙,出现频率还是挺高的。这次怎么一下子全换了人?心中虽有疑惑,但丝毫不能影响我再回“聊天圈”的热情。“咱这样的退休穷人,谁能买得起私家车?坐公交?你看马路堵得跟停车场似的,怎么坐?还是骑自行车方便。你看现在的小青年,不管有钱没钱,东借西贷也要买辆轿车回来,结果把马路撑毁了,谁也动不了。”在凉亭一角刚落座,我就听到了这样的观点,这是什么谬论?必须理论一番。“这位老大哥,话可不是这么说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扩大消费,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据理力争,结果,我的话还没说完,那位大哥就插话了,“你说的是啥,我听不懂,我只知道我买不起车。”
    我顿时语塞,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他。
    见我未说话,那位大哥来劲了:“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看人家你就和我们这些普通市民不一样。你的福利待遇多好啊,当然说得轻巧了。”
    这怎么还上升到人身攻击了?一堆歪理,简直是胡搅蛮缠。我懒得再和他理论,起身回了家。
  ——3 ——
    回到家后,我越想越气,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窝囊,当时明明可以展开来和他讲道理的。不甘心!第二天,我又来到了老地方。走近一听,一群人正在讨论着最近的香港局势。
    还是前一天的那位大哥在扯着嗓门发表近乎谣言的观点。围在一旁的其他老年人听得津津有味。
    咱们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出现,但是你不能瞎编,或释放负能量,甚至肆意造谣吧。老年人耳根子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或者一知半解的信息很容易轻信。
    未等他说完,我就打断他:“你从哪儿听说的?”“都有视频发出来了,不信你看。”说着,他娴熟地划开手机找到了那条视频。我凑上前一看,是某个部队搞拉练的视频。我简直有点无语。当我戳破他的谣言时,原本听得聚精会神的几位老年人摇摇头苦笑着。此刻,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以前的那拨人都不来了,说不好听点,因为层次不太相同。
    这些没谱的人正是抓住老年人爱听小道消息的心理,才会不遗余力地去搜集类似的谣言来博取关注,刷刷自己的存在感。原因其实就是退休后存在感缺失,又疏于学习,放任自流。
    我希望,多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年人能够去公园里老年人聚集地,占领舆论高地。另外,谣言止于智者,正能量来自智者,也希望老年人能多学习,多看权威新闻,多一些分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尊重隐私权,在稿件中隐去真实姓名。欢迎广大读者来电、留言。
    热线:0351-7117133
    邮箱:xinlaonian20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