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9月2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2]

小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一家三代学历“三级跳”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80%为文盲。7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0.26%。2019年,教育部宣布,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一半以上适龄青年将可接受高等教育。
    过去的一个暑假里,周至的最大家庭开支是儿子上各种辅导班和兴趣课的费用,达到3万多元。夫妻二人正在研究孩子新学年规划的时候,周至的父亲周虎感叹:“我养了两个儿子,都没有孙子一个暑假花的钱多。”
    周虎是典型的工人,在太钢干了一辈子到退休,在当时的环境下,教育孩子基本处于粗放型。幸好两个儿子很争气,先后顺利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学,后来更是考上了研究生。如今,大儿子周伟在天津的一家外企上班,二儿子周至在太原的一家外企上班,工作环境好,待遇也很优厚。儿子们在学业上的成功,周虎归功于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和越来越强大的教育资源。
    从自己的小学文化,发展到两个研究生儿子的巨大成功,周虎认为是整个周家教育素质跳跃般的提升。然而,这样的提升远没有结束,自从孙子诞生后,儿子周至夫妻俩就把教育孩子当成了头等大事。孙子还在肚子里,就胎教,出生了就是各种脑力开发,稍大点就是幼儿教育,天赋启蒙。“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虽然不敢问,但是周虎明白,儿子周至对于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远远不是自己当时的粗放型可以比拟的。
    伴随着孙子的密集型教育,是整个家庭财政的倾斜。“你小时候,一个学期也就是几块钱的费用,无非是买点铅笔、作业本,书包都是兄弟俩用一个,算盘也是高年级的同学退下来,自己借回来的。”看着才十岁的孙子就用上了ipad,周虎悄悄和儿子唠叨着。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的周至却说:“这是在投资未来。”
    教育消费的增加,换来的是儿子素质的提升,周至表示,自己六年级才搞明白的“鸡兔同笼问题”,儿子在三年级就学会了,1.2万元/年的英语培训更是效果明显,儿子上街遇到一些英文招牌,都能认识不少了。
    虽然周至对孩子的教育在父亲看来已很奢侈,但周至认为和哥哥比起来差远了,哥哥已经在给14岁的侄子办理留学了。太原一家留学中介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和发达城市比,但是进入2000年后,太原的留学需求呈现大幅增长,平均每年增加两到三成,而且低龄化形势凸显。
    从文盲到小学到大学,甚至是出国留学,周虎的大家庭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缩影。周虎欣慰地表示:“这是新时代造就的新气象。”
  晨报记者王文兴